昨天在網上見到一句政治口號,出自香港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的一位候選人:「如果有一日我唔係做緊自己,推我落嚟!」,似是豪情壯語,但想深一層,卻不肯定他是甚麼意思
--- 誰可以不做自己呢?據聞這位候選人是讀哲學的,也許這句口號暗藏精深的哲理;以下讓我嘗試分析「不做我自己」(或「不做自己」)的意思,看看能否令這句口號容易明白一點。
先談最抽象的理解:「我」或「我自己」就是一個人在任何時刻用第一人稱(「我」或「我」在其他語文的對應字詞)來指稱的當下的那個人。就算你患上嚴重的失憶症,忘記了自己的身世和經歷,不認得從前相識的人,可是,當你說「我很餓」或「我希望能盡快恢復記憶」時,這個「我」仍然有所指
--- 當下的你。假如「不做我自己」的意思是不做這個意義下的「我」,那麼,「不做我自己」便不可能是說得出並且可以發生的事,因為一說「不做我自己」,就已用了第一人稱。這大概不是那位候選人的意思,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唔係做緊自己」,那句口號就未免太取巧了!
「我」的意思當然可以豐富很多,指的不只是當下的「我」,而是一個有歷史的「我」;這個「我」的存在,是由一個人的出生延續到現在的這一刻。當你說「我小時候愛去荔園」或「我現在對香港的前景很悲觀」,這兩個「我」指同一個人,有身體成長和發展上的因果相連,也有第一身的記憶重疊。在這個意義下的「我」,「不做我自己」有可能嗎?可能的,但是極罕見:如果同一的「我」不只要求延續的身體,還要求(或只要求)重疊的記憶,那麼,當一個人徹底失憶,他便不再是同一的「我」。這應該也不是那位候選人的意思,因為根據這個理解,他的口號便顯得無力
--- 「如果有一日我徹底失憶,推我落嚟!」那還用你說?
英文有「Be
yourself」這句忠告,意思大致是「不要刻意令人有好感和印象深刻,更不要裝模作樣,只要自然而真誠地表達自己便可以了」;那位候選人說的「唔係做緊自己」,會不會正是「做不到
be oneself」的意思?有可能。然而,搞政治講究形象、巧言、手腕、妥協等等,很難想像任何搞政治的人可以符合這些要求,卻又同時能夠堅持 be
oneself。因此,假如那位候選人說的「唔係做緊自己」即是「做不到 be oneself」,他的支持者也許便應該立刻「推佢落嚟」了!
「自己」或「自我」還有另一個意思可談:每個人都有很多身份,但不是對每一個身份都有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 ,而那些有「自我認同」的身份,便組成他的「我之為我」的自我了解。例如一位華裔美國人可以對「美國人」這身份有自我認同,但對「華裔」這身份卻完全沒有自我認同;在他的自我了解裏,他只是美國人。「不做我自己」,可不可以根據這個意思來理解?可以的,但這個理解和上一段說的很接近,只是「be
oneself」那個「oneself」加了「自我認同」的限制而已。
身份的自我認同是可以改變的,從前有自我認同的身份,可能會變成沒有自我認同,反之亦然。那麼,「不做我自己」是否可以理解為:從前有自我認同的身份,現在不再有自我認同了?這個情況,準確的形容是「不做從前的我」,而不是「不做我自己」。假如這才是那位候選人的意思,他在口號裏便的確提出了一個「推佢落嚟」的理由;問題是,當他「不做從前的我」時,他便應該會自然退下,不需要別人「推佢落嚟」了。
先生許是久居外地, 早已習慣成熟民主體制之運作, 對正在爭取民主之地方的熱情較難想像理解, 但即使如此, 先生此文仍未免稍露文人酸氣
回覆刪除該候選人所指之「如果有一日我唔係做緊自己,推我落嚟!」, 在下作為香港人, 認為意思已足夠明確, 指的是「倘有一天, 我作為議員做出的行為有違此刻所宣揚之理念, 今日支持我的市民儘可另投他人」
我一向討厭空洞的政治口號,這篇文章書生意氣有之,但未至於「酸」吧。
刪除「酸、狠、毒、臭」呢四隻字本身就係隨便亂講嘅。教授既然可以咁樣批評人,人哋咁樣批評你,都冇咩所謂啦。我個人就覺得呢篇文 pH 值雖然偏低,但主要都係臭味濃厚,一如教授大部份嘅文章,都係充滿言之無物嘅哲學智慧。人哋 19 才子抽水叻,不過用哲學嚟抽水,教授堪稱香江第一。
刪除我有個朋友,最近好似俾你喺臉書 block 咗,佢日日講咩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真係好很煩。唔知點解梁同學講「我唔係做緊自己」,大家又好似真係明佢講緊乜。話呢啲叫做語言遊戲,又好似略欠分析哲學嘅深度,寫唔出幾百字嘅文章。所以呢,常識真係害人害物,冇常識先係智者嘅風範 :)
又,明明自己話本土怪對你念念不忘,對你死纏爛打。點知原來教授你對本土怪都念念不忘呢。真係好有愛。
回應三點:
刪除- 我是這篇文章,皆因有臉書朋友說不肯定「我唔係做緊自己」是甚麼意思。
- 我只是關心本土派,不是關心那些可稱為「本土怪」的個別人士。文中提及的那位候選人,我不會視為「本土怪」。
- 被我block了的那位仁兄,我本來不知道有其人,是有網友告知我他經常cap我圖說三道四,我不想要這種attention,唯有block之。
此候選人詞不達意, 若同情地理解, 他想表達的大概是: 假若我有朝一日改變初衷, 你們就攆我下台吧!
回覆刪除然而, 現實上, 無數政客過了海就是神仙, 當選後, 甚麼承諾都會拋進海裏, 下次選舉是數年後的事, 目前不用理會.
當然可以這樣同情地理解,但假如口號這樣寫,吸引力便大大不如了。
刪除世事相信有真假之分,政客通常都有某程度的「假面具」,「真我」和「假我」的比例在選舉時與選舉後相信會有所不同。但選民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假或太假也難以騙倒大多數選民。
回覆刪除對,太假便難以長久騙到人。
刪除已塵埃落定,所謂能否做自己(其實隱藏的意思就是貫徹自己的宗旨),已暫時未能考驗。
回覆刪除當然這不是如王教授那樣從語法上去研究香港立法會議員補選候選人的宣傳口號有没有岐義?
參選人為了引起選民注意、認同,有時難免簡單化、口號式宣傳,毋須求全責備,到頭來當選了,也要聽其言
,觀其行。
你只能暫時欺騙所有人,你不能永久欺騙所有人。
根據韋伯所言,從政有 “意圖倫理”
(an ethic of intention)和 “責任倫理”(an ethic of responsibility)之分。
從政想 be onself ,所謂“意圖倫理”
,堅持自己的理念、價值觀、道德感,毫不妥協的人,可以做社會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的知識分子,即是從事論政的工作 。但若要踏足政壇,大是大非要堅持,小變有時
在所難免,所謂 “責任倫理” 就是必須考慮自己的言行的政治後果,必須考慮對於托付自己的選民的責任 。
Frankly, "I" don't even know what self really means, let alone what it means as used in some political slogan or everyday use like "be myself." But that's just "me."
回覆刪除BTW, if we are to look at the history of "I" (or just "I" for that matter) then maybe we want to look at our genes and the history of it. Then we may understand a bit more about this "I." Kidding... or not.
Maybe after all, "no self" is more easily understood, even though self isn't. "I" don't even know which part of "I" is talking now. Haha.
--zpdr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