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在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裏有一句說話非常著名,一般的英譯是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中譯是「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有些人對這句話不以為然,認為缺乏反思的生命也可以是值得活得、甚至可以是很有意義的。這個批評不無道理,不過,蘇格拉底這句說話有另一個譯法,我不知道是否更忠於原文,但明顯較有說服力:"The
unexamined life is unworthy of a human being" (「未經審視的生命是配不起人類的」)。未經審視的生命可能仍然值得活,卻配不上人類。人過著這樣的生活,就像狗過著蜘蛛或蚯蚓的生活,是不配的;好比你明明有能力看質素高的文學或科學書籍,卻終日看八卦雜誌,浪費了你的腦袋(雖然八卦雜誌可能是值得看的)。
(圖片來源: https://historymadeeveryday.wordpress.com)
《申辯篇》的一個重點是探討蘇格拉底的智慧:為甚麼根據神諭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他真的是最有智慧,他所知的是甚麼呢?蘇格拉底知道的顯然包括「未經審視的生命是配不起人類的」,說這是他的智慧,應該是合理的。然而,有另一句說話,也被當作是蘇格拉底的名言,也被視為蘇格拉底智慧的表現,也有不少人以為是出自《申辯篇》:英譯是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中譯是「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句說話比「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問題更大。
有些人認為這句說話的最大問題是自我推翻(self-refuting):如果蘇格拉底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他便不是一無所知;可是,既然蘇格拉底不是一無所知,他便不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S
知道 P,而 P 為假」是不可能的)。我倒認為這句說話不必理解得那麼死板(literally),它有另一個版本,英文是 "All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中譯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可以理解為「除了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之外,我便一無所知」,這樣說沒有自我推翻,正如說「除了吃過一塊餅乾,我今天沒有吃過任何東西」沒有自我推翻一樣。
當然,這樣理解仍然是有問題的,因為蘇格拉底根本不會只知道「我一無所知」,他知道的事物可多呢,例如他知道他是蘇格拉底、知道自己居住的城邦是雅典、知道自己正在受審等等。也許蘇格拉底認為他所知的都不是重要的知識,所以可以算作不知(不是真知灼見)?可是,《申辯篇》至少有一處是蘇格拉底明確表達自己所知的,而他表達的知識顯然是重要的:「無論是神祇還是人類,違背及傷害比自己優秀者,都是壞透和可恥的。」(29b)假如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是為了表示謙虛,那便未免有點虛偽了!
幸而蘇格拉底根本不曾在《申辯篇》或其他柏拉圖對話錄說過這句話。《申辯篇》22d
有一句驟眼看和「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意思一樣,G. M. A. Grube 的英譯是 "I was conscious of knowing
practically nothing",不過,將這句放在上下文的脈絡中理解,便知道意思是不同的:"Finally I went to
the craftsmen, for I was conscious of knowing practically nothing, and I knew that
I would find that they had knowledge of many fine things. " 蘇格拉底在這裏說自己一無所知,很明顯只是指自己缺乏手工藝人擁有的那種實用知識。
在《申辯篇》裏,蘇格拉底終於明白為何神諭是對的,他的確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不是因為他知道的特別多,而是因為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明明不知道的,卻以為自己知道,明明不懂的,卻以為自己懂;蘇格拉底的智慧在於有能力分辨知與不知,懂與不懂,從而意識到自己知識的限制。他能有此智慧,是因為他過的是
an examined life。
總覺得在現實生活裡很多事情都未必是或很難用「有」或者「沒有」來界定的。就如有沒有反思生命,相信很難說人會完全沒有反思生命的,只是反思了但沒有用「反思生命」這個稱謂來表達。
回覆刪除相信其實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等不同程度吸取經驗教訓,或會有「想當年」等等的「思前想後」的想法或,類似的思想/思維活動;只是每個人「思前想後」的程度如何或以何種準則或價值觀,何種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為準等等,來反思自己而已。
相信可以說,凡是有思想/思維能力的人都會有「思前想後」的反思,所不同的或只是能力的高低大小不同,而不是有或沒有,非白即黑的區別。
其實人也不會是「一無所知」的,只是知多知少或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的不同而已。
如果每個人所知的並不相同,也難以比較誰的知識更多。例如某個醫生知道醫治某種類疾病的知識多,某個物理學家知道某種粒子的知識多,就很難比較誰的知識更多了。
如果在政治層面,就更難說誰知或不知,誰對還是錯,皆取決於是相信「君權神授」,還是「君權槍桿子授」,或是「君權選票授」?
「神授」是虛假的,「槍桿子授」與「選票授」是現在世界上現實存在的兩種難以相容的政治制度。人類應該在槍桿子下生活還是應該在自由選舉下生活?
文裡說道「未經審視的生命可能仍然值得活,卻配不上人類。人過著這樣的生活,就像狗過著蜘蛛或蚯蚓的生活,是不配的;好比你明明有能力看質素高的文學或科學書籍,卻終日看八卦雜誌,浪費了你的腦袋(雖然八卦雜誌可能是值得看的)。」
回覆刪除這不其然也想起一個或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若然終日看的不是八卦雜誌而是看極端宗教書籍或看崇尚忠於皇權鄙視人權的類宗教書籍來審視和反思生命的話,那又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據新聞報導不少「獨狼式」恐襲的恐怖份子其實都並非「伊斯蘭國」成員,只是受到極端宗教宣傳影響而「反思/審視」生命後成為了反人類的恐怖份子,或成為了效忠次級極端, 類似狂熱宗教般效忠皇權,壓制人權的幫兇/打手。
這樣似乎反映了以何種方向去「反思/審視」,比有沒有反思/審視更為重要。
否則,社會或寧可多幾個看八卦雜誌的人也不願多一個恐怖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