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有標題黨之嫌,因為題目肯定能吸引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而且看似一個大題目;可是,雖然文章的內容的確是「羅爾斯論尼采」,但我寫的其實只是兩三段文字的讀後感。要是你對本文沒有很高的期望,那就可以放心看下去了。】
上星期跟同事談到朱利安
· 楊格(Julian Young)寫的尼采傳記 Friedrich
Nietzsche: A Philosophical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同事特別提到討論
Beyond Good and Evil 的那章(Chapter 21),說有幾個地方不同意作者的詮釋。今天我重看了這一章,同事的觀點我不談了,只想討論一下楊格對羅爾斯的批評。
楊格的批評只有寥寥幾句,卻相當嚴厲。他首先這樣論述羅爾斯對尼采的理解:
[T]he influential John Rawls thinks that Nietzsche
believes in an elite of Socrates and Goethe types, of philosophers and artists,
and has no independent concern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mediocre'. This, he
suggests, is an immoral attitude which elevates a taste for aesthetic 'perfection'
above the claims of 'justice'. For Nietzsche, he claims, Greek philosophy
justified Greek slavery. (p.426)
楊格在正文沒有批評羅爾斯,他將批評放在一個註腳裏:
This suggests that Rawls's acquaintance with
Nietzsche was relatively slight, that what he was after was a straw man rather
than a genuine understanding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p.615)
雖然楊格用了
"suggests" 這個委婉的字,但對羅爾斯的批評已沒有留多少餘地,就是說羅爾斯對尼采認識不足,因而有誤解,對尼采的指責都是攻擊稻草人。根據楊格,尼采不是極端精英主義者。如果楊格的尼采詮釋是對的,那麼,他對羅爾斯的批評是不是就明顯合理呢?不一定,因為他可能誤解了羅爾斯。
我第一次讀這章時,讀到這處,只是有「噢」這樣的反應,沒有深究。這次我好奇心起,便翻閱羅爾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的原文,全書只有三處提到尼采,兩處在正文,一處在註腳;楊格批評的是以下這段:
The absolute weight that Nietzsche sometimes
gives the lives of great men such as Socrates and Goethe is unusual. At places
he says that mankind must continually strive to produce great individuals. We give
value to our lives by working for the good of the highest specimens. (p.286)
羅爾斯寫得十分小心,他沒有明確地說尼采的看法是如此這般,而只是指出尼采有時("sometimes"
和 "At places")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尼采的著作裏有些語句表達了極端精英主義,不等於他是極端精英主義者,因為他的著作裏也可能有些語句是反極端精英主義的;要判斷尼采是否極端精英主義者,非深入研究他的著作不可,羅爾斯當然明白這點,也當然知道自己沒有做過那樣的研究,所以才用了
"sometimes" 和 "At places" 這種小心的寫法。楊格對羅爾斯的批評顯然是不公允的。
尤有甚者,是羅爾斯根本沒有說尼采認同古希臘的奴隸制度;不錯,他在這段有談到古希臘哲學與奴隸制度,但原文是這樣的:
The extent to which such a view is perfectionist
depends, then, upon the weight given to the claims of excellence and culture. If
for example it is maintained that in themselv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Greeks
in philosophy, science, and art justified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slavery
(assuming that this practice was necessary for these achievements), surely the
conception is highly perfectionist. (p.286)
這是泛論,完全沒有提及尼采。楊格說
"For Nietzsche, [Rawls] claims, Greek philosophy justified Greek slavery",如果不是「明屈」羅爾斯,就是沒有細讀《正義論》便隨便批評;無論楊格犯的是哪一個錯,作為學者,那都是要不得的。
看到網頁右邊「分甘同味」裡「【對談】黑格爾哲學」,
回覆刪除據說馬克思哲學的辯證法是源自於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其實無論是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又好或黑格爾的辯證法又好,總之能夠有可以「辯」即人有言論自由就不是壞事。
但殊不知由馬克思哲學所誕生出來的「怪胎」--共產黨,本來應該是要符合馬克思哲學認為要以辯證法來找出真理的「教義」才是;但不知何故,這個「怪胎」卻是嚴禁辯證,只準奉承,不準辯駁,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7716547
若馬克思在陰間得知其哲學所誕的「怪胎」竟如此違反其理論的話,不知道會不會重新檢視一下其哲學理論在實踐上即所謂「唯物辯證」上為何會與其理論不相符?
「报道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尤其是社科人文类的教席,如今被列为“高危职业”。」
刪除https://www.voachinese.com/a/The-Rise-Of-Chinese-College-Students-Spying-On-Teachers-20190330/4854978.html
中國在來自外國或「里通外國」的馬列主義侵略下所誕出的共產黨把持下,走上了這樣一條為強化王權霸權專制違反人類(民)意願的獨裁道路,恐怕其「一帶一路」和5G監控技術很難不讓其它國家擔心。
看到網頁右邊「分甘同味」裡「學術黑市現形記」一文,假科研、假學術、假新聞除了是害人不淺之外;對政治宣傳,矇騙民眾也起到極大的作用。
回覆刪除就連一些有信譽影響力大的媒體,例如:
「《明镜》遭遇最大危机 记者造假震惊德国」
https://www.dw.com/zh/%E6%98%8E%E9%95%9C%E9%81%AD%E9%81%87%E6%9C%80%E5%A4%A7%E5%8D%B1%E6%9C%BA-%E8%AE%B0%E8%80%85%E9%80%A0%E5%81%87%E9%9C%87%E6%83%8A%E5%BE%B7%E5%9B%BD/a-46815868
一個「并数度获奖,其中包括德国记者奖」的記者被發現有數十篇報導是造假的!
媒體的一篇報導甚至一張照片可能都會對某些人造成巨大影響。例如一張敘利亞船民一名兒童因與船民去歐洲不幸淹死的照片,或影響到德國總理默克爾開放國門大量接收船民,結果引致大量船民經地中海去歐洲,導致數以千計(有說是4-5千)船民本來可能不用死的但卻反而淹死在地中海。默克爾的「偉大」,但卻似乎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之誤。她的政策導致了大量船民死亡,也導致了管理殖民地比較最好的國家--英國脫歐(香港是英國眾多殖民地其中之一個,英國管治了99年都無出現「港獨」,反而中共接手不到20年就出現)。
「特朗普通俄」恐怕也算是美國史上一宗大的捏造假新聞,動用FBI調查經年耗費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結果「穆勒调查没发现特朗普通俄的证据」
https://www.voachinese.com/a/mueller-report-found-no-collusion-03242019/4846068.html
不知是偶然還是巧合,中共即時作出貿易戰的重大讓步,是否害怕沒有「通俄」負擔的特朗普會採取當年基辛格聯中抗俄之策略,聯俄抗中?如果是的話,將對中共想武統台灣極之不利。
特朗普「兵不厭詐」的個人風格或不是受每個人歡迎,但他卻做到了奧巴馬「正人君子」所做不到的事。是好是壞恐怕讓歷史評價吧。
其實台灣的論文造假或德國記者報導造假均與美國的「特朗普通俄」查無實據和中共大陸的「中國芯」造假相比,都簡直只是「小巫見大巫」,
刪除「中國芯」造假:
https://m.cnbeta.com/view/820649.htm
強國造假恐怕也屬最強之一,騙取近天文數字的款項11億,但卻把「美國芯」包裝成「中國芯」,還騙到(或賄賂到)一大批中共各級主管單位和學者專家「通過鑑定」,而最弔詭的是「如果您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实则不然。尽管在“汉芯事件”风波平息后,陈进并未再次公开露面,但是资料显示他并未离开过芯片行业,而且貌似“过得还不错”。」
有人說是因為如抓陳進去坐牢,那中共各級「把關」的領導和一大批參與鑑定審查和確認是「中國芯」的學者專家又要不要抓?這似乎與「特朗普通俄」查無實據一樣,無人需要為此負責。
「中國芯」的後遺症: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27/20374354
網頁右邊「分甘同味」裡「名校與金錢」,原來與中國電信當局關係密切的 iTalkBB 的CEO也涉嫌賄賂哈佛大學:
回覆刪除https://www.voachinese.com/a/scandal-involving-a-chinese-american-admission-to-harvard-20190408/4866979.html
看了網頁右邊「分甘同味」裡的兩篇文章『德國哲學的「原罪」 — 黑格爾為例』(簡稱『「原罪」』)與「【對談】黑格爾哲學」(簡稱『【對談】』),
回覆刪除『「原罪」』一文似乎在為德國傳統哲學喊冤;而『【對談】』一文則似乎較客觀評價了黑格爾哲學。
首先想回顧一下什麼是源自於德國「納粹主義」的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7%BA%B3%E7%B2%B9%E4%B8%BB%E4%B9%89
納粹主義(「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
下面的「」號為兩位教授的原文;()號為筆者個人感想。
關於黑格爾哲學,『【對談】』一文裡,劉創馥教授認為「黑格爾認為主謂詞的判斷形式不單不適合用來表述真理,也誤導我們接受以個體為基本存有的實體形上學,因此他自己發展了一種所謂「思辯命題」 (speculative proposition) ,用來表述他的哲學。」,
(筆者認為,speculative proposition 似乎有些像在投資股票市場時,以整體市場觀念為基礎的「大市走向」為出發點來尋找「真理」)。
「黑格爾一般被視為德國觀念論 (idealism) 的集大成者,他的系統意圖囊括所有人類的知識和文化領域。」
(筆者:這似乎顯示出黑格爾的理論是以國家或民族的整體為出發點來考量)。
『這些可謂黑格爾哲學的「負面」影響,較「正面」的影響可分兩個層面來談:一、表面上最實質的影響體現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用來理解政治制度和歷史發展,但以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取代黑格爾觀念論,結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二、更根本的影響是思想的轉變,可以透過一個關鍵的突破來解釋,用技術用語來表述,可謂是由主體 (subjectivity) 哲學到相互主體 (intersubjectivity) 哲學的轉變。』
(筆者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就正是以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這樣兩個非常巨大的整體為其理論基礎,從而speculative proposition得出「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會實現」這個馬克思稱之為共產黨奮鬥目標的「真理」。
黑格爾當初可能始料不及其哲學理論竟有如此神奇之效果,可被馬克思利用來產生出共產黨這個高度獨裁,不重視個體,漠視人的個性以至是沒有人性,只重視無產階級整體權力,可以不惜餓死、殺死或害死數以千萬計的個體,為其實現speculative proposition共產主義的整體目標而「奮鬥到底」。
希特拉屠殺百萬計猶太人是否也是以民族、國家整體為考量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zi 而造成了反人類個體的惡果?
中國的秦始皇被中共譽為統一中國的先驅,而至於其暴政害死了多少人根本就不在考量之列。今天要統一台灣,恐怕當然也是以民族、國家整體為考量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zi)為理論基礎。
其實以這種以整體為考量而忽視個體的理論,如果希特拉二戰時能夠「統一」歐洲,建立「歐國」,其「功勞」或也不遜於秦始皇。)
「黑格爾認為整體觀念才是自足的、因此是真正的存在,而且全體先於部份,個別分殊的觀念只不過是整體的一個局部面向。」
『換言之,任何一個主體要認識自己內在私有的意識狀態,要能擁有對自我的意識,反而要透過公共的語言,這點和維根斯坦的「私有語言論證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費希特和謝林)兩位德國觀念論大將,他們的哲學分別被稱為「主觀觀念論」和「客觀觀念論」,「絕對觀念論」這名稱意味黑格爾的系統把主觀和客觀兩套系統統一了起來。黑格爾非常喜歡用「絕對」一詞,似乎表示他相信自己的哲學是最終極、最全面、無限和無條件的。』
**「這種洞識矛盾、然後否定原初立場、再確立一種相應的新立場的曲折進程就是辯證法的結構。」
**「對於一個結構鬆散的哲學系統,我們相對地容易放棄個別有問題的部份,棄車保帥,但對於黑格爾系統那樣嚴密的哲學,我們便更有理由懷疑整個系統本身或其根基是站不住腳的。」
(筆者認為,由於放棄一個體不代表放棄一個整體,故以個體為出發點的理論比以整體為出發點的理論較容易更改和放棄。)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對馬克思影響甚深,因此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下確實是(至少曾經)很有活力。」
「黑格爾的洞見在於,人類歷史有別於自然現象,要理解歷史不能單單描述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是要描述個人、社會、國家等主體的意願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要把歷史事件視為某些主體的自由意志表現。這種描述和理解方法才算得上是一種歷史觀,否則便只是停留在自然現象的層次去理解精神領域的現象。」
(筆者認為,這種「要把歷史事件視為某些主體的自由意志表現」的描述和理解方法的歷史觀可令秦始皇、毛澤東、斯大林等歷史人物「功大於過」)。
而黃國鉅副教授『「原罪」』一文也不諱言地認為「黑格爾的立論是﹐國家是由個體組成﹐而所謂的個體則包含三個部份﹕一個人的身體﹑自由的意識﹑以至私有產權﹐國家的出現﹐則是這三個部份發展成熟的結果。」
「黑格爾的說法引伸的意義是﹐如果一個國家只有一群只有慾望﹐沒有道德制約的人民﹐和沒有道德約束的政府﹐隨時可以侵犯人民的自由﹐中間則缺失了調和的民間社會﹐那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社會﹐......」
(筆者認為,最重要或關鍵的問題在於不是有沒有,而是一個國家或政府,應以「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zi)為先,還是以個體國民的「人權」為先?換句話說,當國民人權與「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zi)有抵觸時,國民應該受到鎮壓還是政府應該讓步甚至下台?)
「黑格爾本身根本沒有什麼立場﹐他只是提供一個框架﹐來思考個人自由﹑公民社會﹑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
(筆者認為,黑格爾哲學是不是只是簡單地「提供一個框架」,完全沒有闡述個人自由﹑公民社會﹑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其輕重之分?
這與劉創馥教授認為的「黑格爾認為主謂詞的判斷形式不單不適合用來表述真理,也誤導我們接受以個體為基本存有的實體形上學,因此他自己發展了一種所謂「思辯命題」 (speculative proposition) ,用來表述他的哲學。」的說法是否有出入?
中國孔子的儒教似乎也是以壓抑個體,重視和以整體為先的「君臣父子」做理論基礎的教義;伊斯蘭教似乎也有類似情形,以整體和伊斯蘭教義為重為先,人權次之甚至漠視人權,例如文萊國以伊斯蘭教義為先可對同性戀者施以殘暴的「石刑」處死;中共為黨國(朝廷)利益可消滅異見禁制人權和言論自由,封鎖互聯網。這似乎就是以「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zi)為先的結果。
黑格爾哲學本身有沒有這樣的立場或純粹只是「提供一個框架」但結果卻為馬克思和共產黨所利用?就像孔子的儒家為歷代皇帝效勞;伊斯蘭教也受到有皇帝國家的君主歡迎一樣,任何道德標準都不能夠制衡獨裁君王,只有民主人權能夠制約獨裁,平衡個體與整體的利益。)
Young的这部传记通俗易读,但作为一个传记最大的缺陷在于他德语不怎么好,因此无法使用一手的德语材料,不得不依赖于甚至抄袭其他英文传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其他传记的错误,并且还发明了一些新的错误。前者例如他不加考辨地接受了Hollingdale尼采传中关于Will to Power成书过程的一些脑洞,后者例如他把时人回忆尼采非常勤奋(Fleiß)当做尼采非常喜欢吃肉(Fleisch)...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