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是我中學時的中文科課文,要背誦默寫的,當年背得滾瓜爛熟,琅琅上口,到現在雖然已記不到全篇,但不少句子仍能隨口背出,尤其是「庖丁解牛」那一段抑揚頓挫,背誦過後不容易完全忘記。當然,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開頭幾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除了因為這是文章的開始,背得最多次,記憶特別深刻,還因為那時覺得這幾句是至理名言,很有深度,便牢牢記住了。
一直以為這幾句的意思是:人生有限,知識無窮,苦苦追尋知識,如汪洋中一葉永不能抵岸的輕舟,終歸徒勞,何苦來哉?記得那是老師的解說,意思好像清楚不過,我自然接受了;然而,心底裏其實有疑惑:莊子是不是叫人不要追求知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莊子豈非反智?我隱隱然覺得這個答案不妥,相信追求知識始終是好事,莊子不應反對。雖有疑惑,但沒有細想,不了了之。
今天翻看尼采的
Daybrea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讀到其中一段,忽有所悟:
這段不易譯成中文,我在網上找到劉小楓編的《尼采注疏集》(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 裏的翻譯,姑且引用如下:
思想者的聚會。- 在無邊的生成之海洋 (Ozeans des Werdens) 的深處,我們這些探險家和候鳥,在一個比一隻小船大不多少的小島上醒來,向四周張望一番:既緊張又好奇,因為也許一分鐘之後,一陣大風就會把我颳跑,或一陣巨浪就會把我們和小島一起吞沒!-
然而,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們遇到了另外的候鳥,並聽說了更早來過的候鳥,- 這使我們又是扇翅膀,又是鳴唱,度過了一刻短暫的認識和發現的美妙時光,然後振奮地飛向海洋更深的地方,豪邁如滄海。
那「生成的海洋」,同時是知識的海洋,因為人之生成
(英譯「becoming」) 必包括知識的增長。尼采這裏形容的,是知識的追尋,但知識海洋之無邊和人生之無常及短促並沒有影響他追尋的熱忱,因為他在意的是這個追尋過程的精彩處:既有種種令人滿足和興奮的經驗,還有共同追尋者互相鼓舞和分享經驗,即使只是「一刻短暫的認識和發現」,那依然是「美妙時光」;況且在死去之前,還可以「振奮地飛向海洋更深的地方」-
不是為了要飛到岸邊,而是為了享受更多、更深的追尋經驗。
其實,莊子只是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沒有說追尋知識一定是「以有涯隨無涯」。如果能於汪洋中忘卻無涯,輕舟蕩漾豈無樂趣?看一本書,就享受從那本書得到的知性滿足,而完全沒有在意還有千千萬萬本沒有時間和機會看的書,那便不會「殆已」。
管他有涯無涯,讀書求知問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何妨盡力且逍遙?
莊子的涯似「捱」多一些;尼采的海似「海闊天空任我翔」多一些。
回覆刪除Hi,王教授,我是建新,借太太的戶口談談。作為中文老師,這篇教過多次,同學也問過類似的問題。我這樣回應:那知字有三層理解。一是資訊,網上資料無窮無盡,要追就真的殆矣,所以我沒有fb;二是知識,我覺得知識(尤其是自稱人文科學的知識)是通過監督技術(傅柯用語)製造出來的,盲目去追去記,對考試當然有利,但對人生未必有益;三是智慧,是一些由累積資訊、知識沈澱出來的人生價值判斷及體會,例如莊子的養生哲學。我想莊子原意不是叫人不要追求知識,他想說的是人們不要為資訊及知識所困、所蒙蔽,以為自己是知者,人們要積知識成智慧,理清人生處境,好好享受數十載追尋智慧的豐盛人生。未知可以這樣解釋這篇文章嗎?
回覆刪除你是 Sunny?資訊、知識、智慧的確有分別。莊子語焉不詳,可以容許不同的解讀;你的說法雖然未必是莊子之意,也言之成理。
刪除我是sunny呀!謝謝回覆,回港再談啦!
回覆刪除一定。
刪除這樣曲解尼采和莊子,王偉雄可以休矣。
回覆刪除如何曲解?願聞其詳。
刪除香港有學生因為一個 "奪" 字被說成有行使暴力的意圖。以此類比,莊子的「以有涯隨無涯」的 "隨" 字,可能是有 "亦步亦趨" 之意,若然屬實,當然「殆已」。 (另外,我也想知 "過客" 君為何說王教授 "曲解尼采和莊子"。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