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1

及時行樂和享樂主義


東西方的詩歌裏都有「及時行樂」這個主題,我讀過的西洋詩不夠多,但至少可以舉賀拉斯 (Horace) 的名句「及時行樂,少信明天」為例 (Odes 1.11 最後一行);中國詩的例子,當然隨便就可以吟出《古詩十九首》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和李白《將進酒》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鼓吹及時行樂,是否就是享樂主義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及時行樂」的「樂」指的是甚麼。享樂主義即英文 'hedonism' 所指的人生觀,主張人生應該專注於追求享樂;享樂主義所理解的「樂」是快感 (pleasure) ,而且主要是肉體上的,例如吃喝和性慾上的滿足。如果「及時行樂」的「樂」也是這個意思,那麼,鼓吹及時行樂就和享樂主義沒有甚麼大分別了。然而,至少中國傳統文化對「及時行樂」的理解並不是這麼狹隘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極少有享樂主義者,著名的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楊朱,但他沒有著作傳世,學說散見於他人著作裏的轉述,而且從來沒有被視為重要的思想家。有人認為道家哲學接近享樂主義,可是,《道德經》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第十二章)之句,分明是反對快感的追求;就算道家追求某一種的「樂」,例如逍遙之樂或與大自然融合之樂,那跟享樂主義所追求的並不是同一回事。

然而,道家哲學與享樂主義倒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 享樂主義追求的是個人的快感,道家講究的是個人達致的自由境界。不過,享樂主義的個人主義很容易變成利己主義 (egoism) ,例如楊朱就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見《孟子 • 盡心篇》);道家雖然是個人主義,但「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不等於自私自利,而且道家的最高境界 --- 忘我 --- 甚至可以說是超越個人主義的。

無論如何,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是儒家而不是道家。儒家雖然未必稱得上是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但至少沒有實質的個人主義成份;儒家的確注重個人修養,不過,儒家的個人修養須要放在人倫和禮義的脈絡裏來理解 ¾ 修身之後,還有齊家、治國、平天下(見(《禮記•大學》),不能夠只講個人。好了,這和及時行樂有甚麼關係呢?沒有了個人主義的局限,及時行樂便不必限於追求個人的快感或滿足;這個「樂」,便可以包括以人倫關係和群體結構為基礎、讓人從中得到滿足感的活動。因此,儒家雖然不會鼓吹享樂主義,但也不必反對及時行樂。

中國傳統節慶極多,包括主要節日、二十四節氣、和各式各樣的神誕,這除了反映民間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情況,也可以作為「儒家不必反對及時行樂」的旁證。慶祝,自然是樂在其中,但其中之樂,不只是個人的快感,而且是建基於人倫關係和群體結構的 --- 假如沒有這些關係或結構,慶祝之樂便不可能。其實,簡單如慶祝生日,自己一個人慶祝是很難有樂趣的;就算真的那樣做,也要心裏想念其他人(例如父母),才會覺得有意思。如果是別人替你慶祝生日,你從中得到的樂趣,當然不會只在於生日蛋糕的美味或飽吃一頓的滿足 --- 遠為重要的,是替你慶祝的是甚麼人及他們跟你的關係。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5年12月號)

6 則留言:

  1. 范仲淹 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回覆刪除
  2. 「相忘於江湖」,多麼瀟灑、多麼飄然;瀟灑飄然,故輕;輕易,輕、易,輕易放,輕易棄。相忘於江湖,原來如此輕,如此易,如此輕易。

    回覆刪除
  3. 王Sir這文令我想起《孟子》的「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將齊王的享樂主義變成「與民同樂」的「仁政」。

    回覆刪除
  4. just some thoughts12/02/2015 10:56 下午

    莊子傾向個人主義,老子似乎傾向集體主義「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

    當然,道家的論點的確是個人主義居多。

    回覆刪除
  5. 享樂也是一種享受人生,追求享受人生的人越多,世界就越和平也越美好。


    回覆刪除
  6. 也就是說,利己主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有益的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