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4

打破隔閡的學問交流

這學期我系的讀書小組讀的是 Allan Gibbard 的新作 Meaning and Normativity我們早知 Gibbard 的著作不易懂,誰知這一本比預期的還要艱深,每次討論時都要費很大工夫才能稍為釐清 Gibbard 的論點和論證。雖然討論過程相當有趣,但參與的同事大部份都沒有非要把這本書讀懂之志,因為書中處理的問題不在他們自己的研究範圍內,讀不懂不要緊,討論時過足哲辯之癮便成。

這本書處理的問題主要是 the normativity of meaning ,屬於語言哲學,也非我的研究範圍;然而,近年我對這個問題越來越有興趣,希望能藉著細讀這本書而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本來以為在小組中最花心機讀這本書的,非我莫屬,後來才知道同事 E 也非常用心於這本書;原來他多年前研究過 the normativity of meaning,並出了一篇不少人引用的期刊論文。我把他那篇論文找來一看,認為他寫得相當高明,於是約他討論,以請教他一些論文裏我有疑惑的地方。

這次約 E 討論,我要衝破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理關口,因為我跟 E 雖然沒有甚麼過節,但性情不投合,一向不大咬弦,我一直認為他有點不喜歡我,嫌我過於狂野。當然,這次我約他討論,他沒有拒絕,但開始時大家都有點生硬,我問他答,像是做訪問似的。不過,十多分鐘後,總算熱身夠了,漸入佳境,不時互相澄清和補充,越講越有興味;有不同意的地方,則各自提出論證,卻沒有絲毫火藥味,表現的,都只是尋根究柢的精神。對我來說,這是很有滿足感的學問交流,我相信 E 亦有同感。

這一次過多小時的討論,竟然打破了多年的隔閡!我和 E 大概不會從此成為老友,因為大家性情始終不合,但以後至少可以有較多的學問交流;像今天,我和他討論 Gibbard 書中特別難懂的一章,就比上一次的討論更深入和投入,大家都得益不淺。

只要能集中於求真而沒有爭勝之心,學術討論其實是互相合作和互補長短,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學問交流。

2 則留言:

  1. 很羨慕王教授不時可以有這樣令人滿足丶互相尊重的學術討論
    這是我希望可以體驗的
    你所指的「過於狂野」是甚麼意思?

    回覆刪除
  2. 「過於狂野」大致是指有話直說和我行我素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