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

省下的時間


小數怕長計,時間亦如是。今天開車到大學教書時,忽然想到自己多年來在交通上省下的時間,粗略一計,原來是個不能小覷的數字。

我住在只有約十萬居民的 college town,這裏沒有繁忙的交通,塞車是罕見之事,如果塞車,一定是因為發生了交通意外。由我家開車到大學,只需十五分鐘左右;一來一回,也不過是半個小時而已。假如住在三藩市或洛杉磯等大城市,上下班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動輒便是一兩個小時 — 車程加上塞車,一程超過四十五分鐘是等閒事。大城市和小鎮在這方面的分別,一天就是一個小時或更多。其實,即使在公共交通發達的香港,上下班一程花四十五分鐘也是很普遍的。

(圖片來源:https://elpais.com)

我住在這 college town 已十七年了,教書時間表一直維持在星期一、三、五早上,正午之前已回到家裏,隔天休息,相當自在。一個學期有十五星期,一年兩個學期,即三十星期,每星期三天,需要開車到大學教書的日子合共九十天。跟大城市比較,這九十天,我每天省下一小時,一年便省下九十小時,幾乎等於四天,那是不少的時間啊!十七年,那就是合共六十多天,即兩個月;如果只計睡眠以外、可以活動的時間,一天是十六小時,那麼,這十七年我在交通上便省了三個月啊!

因此,不要看輕二三十分鐘的時間,如果可以累積的話,積少,始終成多。我也不談甚麼「切莫浪費時間」的大道理了,因為怎樣才算浪費,難有客觀標準,例如用 Facebook 算不算浪費時間呢?我老婆大人覺得是,我卻認為那是我發表意見和交朋結友的好方法,令我生活的內容豐富了不少,絕非浪費時間。其實,「節省時間」和「不浪費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省下時間,不過是無形中多了時間,至於這多出的時間怎樣運用,那是另一回事;節省時間不等於不浪費時間,因為你可以將省下的時間浪費掉。最好當然是節省而不浪費。

節省時間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從大城市搬到小鎮居住,便可以在交通上像我那樣省下不少時間;不必親力親為的事便交給別人做,是另一個節省時間的好方法;甚至只是做事手腳俐落一些(這是可以鍛鍊出來的),也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因為即使一次只能省下十分鐘,如果是經常做的事,那時間還是會積少成多的。

試想想,要是每天都能以各種方法省下合共三十分鐘,一年下來,就會多出十一天了(以十六小時可以活動的時間為一天來計算)。往事已矣,正如祈克果所言,life must be lived forwards,到了我這年紀,重要的是向前看,繼續盡力活得精彩;假如我還有二十年可活(絕不算貪心),而每年也能省下十一天,那便是多出了二百二十天,足夠時間寫一本書了。

5 則留言:

  1. 「....足夠時間寫一本書了」不其然想起一位當年生活窮困要領政府救濟的單親母親,卻因為在一次長達四個小時的火車交通延誤受困途中,這對於許多人來說無疑是浪費了四個小時,但她卻在這四個小時的交通延誤中「突發奇想」,構思出了日後成為風靡全球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的主要框架內容,令這位當年默默無聞的貧窮單親母親J. K. Rowling成為廣為人知,名利雙收的小說家。一次交通延誤竟會有出人意料的結果。

    回覆刪除
  2. 看了網頁右邊「分甘同味」裡「活得危險而豐盛」一文,不其然想起一句俗話「上得山多終遇虎」。雖然上山的目的不是為了「遇虎」,而是為了要用異乎尋常或極端危險的刺激去得到由於腦部某種功能的缺乏或遲鈍而無法或難以獲得的「自我認同」;
    儘管他有一個特殊的與常人感覺不一樣的腦袋,這似乎與近年時興自拍,有些人或許也是由於其腦袋有些與常人不一樣而為了得到其自認為的「自我認同」而攀爬到極危險的地方自拍而才會得到另類的與別人不一樣的「自我認同」;
    這種腦袋與常人不同但並不等於他就有一雙特殊的不會「失手」的手,這種腦-手不配對的醫學生理狀態顯然就像以玩「死亡遊戲」來得到自認為的「自我認同」那樣,終會甚或很容易賠上性命。
    以「玩命」來得到自認為的「自我認同」,到底是應該繼續「玩命」還是應該尋求醫學方面的幫助看看能否改為「玩」別的去得到「自我認同」比較更好?
    尼采那句「名言」事實上是會危及自己也危及他人,如果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會既害己也害人的話,....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尼采有很多金句似乎都頗具啟示或警世之妙,但這句「要在生存中獲得最大的豐收和最大的享受,有一個秘訣──過危險的生活!」則似乎有些過於「激進」。
      或者是孤陋寡聞,只見過華人的「揮春」之類等條幅寫「出入平安」居多,而從未見過有人會把「揮春」之類的條幅寫成「出入危險」的。不知是否華人多把「平安」而非「危險的生活!」視為才是「最大的豐收和最大的享受」之故。
      至於其他族裔有否把「過危險的生活」視為「最大的豐收和最大的享受」似乎較難肯定,只知道不久前有曾替俄國做間諜的俄國人父女儘管已離開俄國身在英國,但仍然懷疑被俄國間諜追殺而在英國中毒並性命垂危,若然那兩父女會因此而感到「獲得最大的豐收和最大的享受」的話,則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和「匪夷所思」..

      刪除
  3. 版主你好,小弟得知閣下早前修讀倫大課程。令我驚訝的是閣下自修竟如此成功。小弟亦算修讀倫大以取得second degree 然後再進修其他課程,未知可以交流一下(如果可以,想找個渠道contact , whatsapp / telegram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考倫大學位的經驗,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恐怕沒有參考價值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