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

《沉思武俠立斜陽:感悟金庸小說》自序



我是金庸小說迷,從小就是。我幸運,十歲那年由木屋區搬到廉租屋邨,內竟有個公共圖書館,那頓時成了我的主要「娛樂場所」,從此便和書結下不解緣。我很快發現了金庸的武俠小說,第一部看的是《天龍八部》,舊版,薄本,黃色封面,王玉燕還未更名「王語嫣」。一看便著迷了,金庸小說一部一部看下去,可是,由於不是連續不斷地看,所以要到中學三年級時才看完了大部份。每次開始看一部,往往廢寢忘餐,還記得不足四天便看完了《笑傲江湖》。

說「看完了大部份」,其實只有《鹿鼎記》沒有看,等到多年以後才看,大概是二十多歲時吧,但已忘記為甚麼一直拖著沒看。不少人認為《鹿鼎記》是金庸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我明白這個見解的理由,但我看《鹿鼎記》時得不到看其他金庸小說的滿足感,不夠武俠,不夠過癮,所以只看了一遍。短篇如《白馬嘯西風》等我也是只看過一遍,其餘的金庸小說,除了《鹿鼎記》,就只有《書劍恩仇錄》是沒有看過至少兩遍的。有時只是重看特別喜歡的部份,例如《倚天屠龍記》張無忌神功初成、在光明頂代明教力戰各大派的那一場,我不知看過多少遍了。

若問我金庸小說中最喜歡哪一部,答案是:「沒有哪一部是最喜歡的。」不過,大致分成幾組還是可以的(不包括短篇):《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是最喜歡的一組:其次是《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俠客行》和《連城訣》;然後是《鹿鼎記》、《碧血劍》和《書劍恩仇錄》。我將《鹿鼎記》放在最後一組,想必有人會認為我眼光不足,但我說的只是喜歡程度,口味而已,不是評定小說的好壞。

我在網誌《魚之樂》寫過一些關於金庸小說的文章,歸入的類別稱為「道在金庸」,用上「道」字,過於煞有介事,其實只是因為其他類別都是四字的,我想不到一個更好的四字名稱,便勉勉強強用了這個。不過,「道在金庸」這個類別名稱倒可反映出那些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只是討論金庸小說的人物或情節,而是藉著這些討論引發思考,而得出的看法或論點,已超出了小說內容的範圍。這本書的文章也有這個特點,其中一些是網誌文章改寫,但大部份是新的。因此,如果期望在這本書讀到大量對金庸小說的分析和人物評價,恐怕會失望了。

數年前有出版社接觸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本金庸小說的評論集,興趣我肯定有,但當時手頭上要趕時限完成的計畫太多,未能抽空寫這樣的一本書,只好婉拒了。然而,從那時開始,我這個金庸小說迷便生出一個小小的心願,就是希望終有一天會出一本討論金庸小說的書。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當明報出版社的編輯林瑞芳小姐問我有沒有新書的建議時,我立即提出了這本《沉思武俠立斜陽:感悟金庸小說》,而出版社很快便接納了我的建議,然後簽約,我便開始寫書了。感謝林小姐穿針引線,並在出版事宜用心用力,盡量滿足我的要求。

書名「沉思武俠立斜陽」脫胎自納蘭性德的名句「沉思往事立殘陽」(《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我想表達的是:此書乃我中年以後對金庸小說的感悟。這些感悟,是年青時不可能有的,倒不是因為我後來經歷過甚麼坎坷不幸,而是閱人歷事多了,加上愛思考,中年以後再看金庸小說,便多有感悟。我幸運,追求理想而成功了,成為哲學教授,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家庭生活亦美滿;「斜陽」而非「殘陽」,就是夕陽無限好之意。

金庸小說有舊版、新版和新修版,我手頭上只有新版,所以書中引文全出自新版;文章有提及舊版或新修版的,都會註明。

感謝馮睎乾替拙作寫序。本來沒打算找人寫序,寫個自序便夠了,但修改文章時留意到其中一篇有討論馮睎乾的看法,便決定找他寫序,他爽快答應。我跟馮老弟相識不過數年,但相當投契,能認識這位比我年輕得多而有學問的朋友,是我人生新添的姿采。

最後感謝內子校對全書。她也是金庸小說迷。


【本書已出版,十二月初開始在各大書店有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