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2

古德明論饒宗頤


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教授過世後,專欄作者古德明先生在《蘋果日報》先後寫了五篇文章攻擊饒教授,主要是批評他親共、趨炎附勢;古先生措辭嚴厲,大有鞭屍之勢,不知還會不會繼續罵下去。饒宗頤教授的政治立場我不清楚,品德如何我亦不肯定,但相信他絕不是傷天害理的壞蛋或投機取巧的騙子;饒教授的學術成就不容否認,歌功頌德倒不必,批評當然可以,但逝者已矣,一罵再罵足夠洩憤,何必窮追猛打呢!

此外,古先生的批評其實不盡公允,以下我只談〈饒教授一氣蘇學士〉和〈饒教授二氣蘇學士〉兩文,因為較容易說得清楚。這兩篇文章討論的是饒教授數年前發表的〈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而且都是批評饒教授曲解蘇東坡詩句。

在〈饒教授一氣蘇學士〉,古先生這樣批評饒教授引用蘇詩「大千在掌握」一句:

按「大千在掌握」根本不是饒宗頤所說的意思。 [...] 一些殘編斷簡出土,今人能藉此多窺一點古代文明而已,怎能說是「大千在掌握」。而執着於古物,更與蘇軾詩意大有徑庭。饒宗頤要誇示博學,引經據典不是不可以,但何必以他一知半解的蘇軾詩嚇人。

言下之意,是饒教授連「大千」這個佛學用語的意思也不懂。饒教授的研究包括佛學,著有《饒宗頤佛學文集》,他有可能不懂「大千」之義嗎?引用詩句而斷章取義,只求修辭效果,這做法自古有之,可說是文人「慣技」;例如《論語•子罕》記載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的「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來形容弟子仲由,這兩句在原詩是婦人想念夫君之辭,孔子分明是斷章取義,難道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孔子讀不懂原詩嗎?

古先生引文馬虎,除了省略了原文而不用省略號,甚至改動原文。饒文本來是將「現在許多簡帛記錄紛紛出土」與「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千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對比,引蘇軾詩句 「大千在掌握」雖屬斷章取義,但「大千」跟「紛紛」和「千方百計求索 夢想不到 」在修辭上是相配的。古先生的引文改為「現在許多簡帛記錄出土,過去學人求索不到的東西」,「紛紛」和「千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 」都不見了。

此外,古先生批評饒教授 「執著於古物,更與蘇軾詩意大有徑庭」,也是不公允的,因為執著不執著,根本不能從研究的精神推出 --- 可以有研究精神,而無執著之心。說到執著,蘇東坡原詩有「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兩句,何嘗不可以被指為執著於後人的紀念?

在〈饒教授二氣蘇學士〉,古先生重施故技,改動饒文然後批評。他的引文是這樣的:

我們要文化上有大作為,不斷靠近蘇軾所言「天人爭挽留」理想境界,就要從古人文化裏學習,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天人互益。

他的批評是:

世外高人獲「天人爭挽留」,和饒宗頤所謂「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天人互益」,有什麼關係,饒宗頤自己都不可能知道。他要看戲矮子歎其高深,也不應胡亂拿蘇軾詩充場面。

然而,饒教授原文講「天人互益」一段是從季羨林的天人合一觀說起:

老友季羨林先生,生前倡導他的天人合一觀。以我的淺陋,很想為季老的學說增加一小小腳注。我認為「天人合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出發,並以此為歸宿。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

他在文章結尾才引用了蘇軾的詩句:

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所引詩句也是斷章取義,而且饒文只說「古人所言」,沒有指明出自蘇詩,斷章取義之意就更明顯了。古先生將饒教授兩段文字「濃縮」為一小段,並補上蘇軾之名,這不會是一時不小心的錯誤吧?

75 則留言:

  1. 以饒宗頤的年紀和輩份,是完全可以不必理會中共的,可說是其心虛榮沒止息,明顯做不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距』,古德明先生或其他人的批評他就逃不了,或者他不在乎的,這就更可惜,因為他未曉『君子惡居下流』的道理❗這跟學術成就全沒關的,因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作為儒者把學術成就凌駕在德行之上是一種恥辱吧。

    回覆刪除
  2. >> 饒教授的研究包括佛學,著有《饒宗頤佛學文集》,他有可能不懂「大千」之義嗎?

    百年紅學,已近乎定案曹雪芹為曹寅之孫。但 something is terribly wrong,而「紅樓夢」的故事內容更是最有力的指控。因此,專家不一定是對。少數服從多數,亦不一定合理。但「言論自由」可令人避開「愚昧」。

    回覆刪除
  3. 咁,做硏究跟做人又不是同一回事,寫得出又不表示心裡真的了然嘅❗

    回覆刪除
  4. 在網上看到的《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這個網頁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網上版,且該篇文章的結尾並無「饒宗頤」的署名,只註明為「鄭煒明博士整理」。故文內藻詞和內容有否被改動「整理」過,或是否全為饒教授原話其實是不得而知。
    由於《人民日報》是中共黨中央的機關報,在大陸具有至高無尚的地位。這與美國或西方民主國家的報紙完全是兩回事。
    《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在大陸被視為具「指導意義」,等同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中共中央文件》(在大陸等同「聖旨」)的「普及版」。
    其文章的文字和內容經過修辭刪剪或編輯改動等「整理」是毫不出奇的事,可能因此該文章的結尾並無「饒宗頤」署名。

    古德明先生批評該篇《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中的一些內容可能並非完全是饒教授的原話甚至原意;
    古德明先生批評的可能只是大陸改動過的沒有「饒宗頤」署名的內容。可能古德明先生自己對此其實也覺得奇怪「但那不是中國之國,而是中共之國」。沒錯呀,因為那是中共黨中央機關報的文章嘛。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文章標提是明寫 "饒宗頤: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然而這並不代表確實為饒宗頤的文章及本意,因為文章亦標明曾經「鄭煒明博士整理」。然而若然文章用詞確有"斷章取義"的情況,而又令讀者質疑,那麼該讀者是有權提出意見的。又如果饒宗頤真的是在玩「擦邊球」,那麼他是過份高估「擦邊球」文章對某国人的功效。

      刪除
    2. 誰是鄭煒明博士?其實就是港大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兼高級研究員鄭煒明博士囉。
      大公網個鱔稿寫手葦鳴也就是他了。
      不信?自己看看吧❗

      http://weiming.hk/index7_1.html

      https://www.jaotipe.hku.hk/about/jaotipe_staff

      這個葦鳴已差不多是饒老代理人啦,饒老年紀大,好多嘢可以俾人代晒出嘅,代到當饒老女婿鄧偉雄不存在都得!

      刪除
  5. 現在大陸多了財力,可以做多一點考古工作,就以為真的大千在掌握,除了顯示饒教授思想浮泛淺薄外,還對飽食終日總日發夢,無半刻思量實務的習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心昏昧可知矣❗

    回覆刪除
  6. 饒敎授為習總大夢背書,順便說說大夢應有文化作為,也未必真的信了習總,也不過為己所爲做個交待,當作辯白而已,身段功法是低了一點,可惜、可惜❗

    回覆刪除
  7. 所謂瓜田李下須避嫌疑,辯解要用到“可能是”、“可能不是”便太沒意思了,個 link 入去,見到成篇文跟本沒頭沒尾,臨尾還要「作者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鄭煒明博士整理」,實在也不是古先生說的內容了。真的是辯得太也沒來由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你能夠找得到文章結尾有「饒宗頤」署名的原文大可post出來讓大家看看以免「辯得太也沒來由了」。
      香港係行普通法的,你不知道只要有Reasonable doubt,按照普通法律例即「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嗎?
      既非親非故又無利益關係要避什麼嫌?
      當然,如果行大陸法又可以隨心所欲「釋法」,那即是皇帝制度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看看香港一些民選議員被定當時根本就不存在的「罪」而被DQ就知道專制制度的好處啦。

      刪除
    2. 接受了訪問便是接受了訪問,饒老收受得虛榮利益去接受內地所謂學者訪問,就得接受牠們隨意詮釋的了,他生前也不在意辯白,又何勞匿名君呢?

      刪除
    3. 49年前,饒老在內地學界算得什麼?他前半生沒在弄得骯髒齷齪,卻在最後幾年自己丟了晚節,這是他的選擇了。

      刪除
  8. 蘇軾的 「去住兩無礙 天人爭挽留」 似乎是在讚 辯才和尚 看透生死。除非 「天人爭挽留」 還有別的出處,否則又確實與這段文字:

    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復興,沒有“自覺”、“自尊”、“自信”這三個基點立不住,沒有“求是”、“求真”、“求正”這三大歷程上不去。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非常的 "九唔搭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另外,蘇軾的 「大千在掌握 寧有離別憂」 ,"大千在掌握" 應是指看破色相 (或 執著),才不會有之後的 「寧有離別憂」。

      這段文字:
      現在許多簡帛記錄紛紛出土,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千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而今正如蘇軾所說“大千在掌握”。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這又如何可與蘇軾的原意 "看破色相 (或 執著)" 連接得上?

      刪除
  9. Kc君說的好,饒的很多學說都有問題,細思跟本不通,讀之只會誤人子弟。

    回覆刪除
  10. 據網上資料介紹說饒宗頤教授是在1949年底解放軍即將打到廣州,中共還未「封關」之前落到香港的。他的很多主要學術成就都是在到港後的50年代及其之後取得的。這或許是饒教授對中國歷史有深入觀察了解從而有先見之明「走為上計」,得以逃過了中共歷次禍害人的政治運動和文革「破四舊」等的政治迫害,才令他能夠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自由開放的環境研究學問和取得成果。
    雖然饒教授是逃過了中國專制制度對其人生中的一大劫,但其逝後說是饒教授文章的《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卻似乎被「整理」到令人懷疑『饒教授的研究包括佛學,著有《饒宗頤佛學文集》,他有可能不懂「大千」之義嗎?』
    莫非饒教授「命中註定」雖可逃過中國專制制度的第一劫但也難逃其第二劫?

    回覆刪除
  11. 佢幫民賤聯籌款,係無良知定老人痴呆?

    回覆刪除
  12. 先不說饒某之政治取向,這位「國學大師」所題的

    南蓮園池 (四連陽平)

    也敢拿出來獻世。


    https://forum.hkej.com/node/21178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指的是題字的書法?饒公的著述我看得少,但他的書法作品我很留意,認為功力深厚,有古意,有個人風格;「南園蓮池」那四字構字和運筆都極好,我很欣賞。

      刪除
  13. 只論平仄,勿顧左右而言他。

    回覆刪除
  14. 四言格律有客觀標準

    看看 西湖十景 的命名,有四連平嗎?

    至於饒某書法,只是個人喜好;本人對其「難睇」子,毫無好感。

    回覆刪除
  15. 還有,是 南蓮園池, 不是 南園蓮池。

    請看清楚才回應。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好意思,打錯字。不過,「南蓮園池」這名字是饒宗頤起的嗎?

      刪除
    2. 心經簡林把書法以最粗陋形式竪在山頭,直是看得人心也嘔出❗好端端的山頭便這樣給踐踏糟蹋了,哀哉、悲鳴❗

      刪除
    3. 南蓮園池那直身牌匾,筆鋒也未免太纖弱孤瘦點吧,何曾有半點蒼勁雄渾古意了?不提是饒老之作,直說倚電腦成像,也沒人疑矣❗論筆力也未及康熙帝隨心品題,更休比唐、宋、明鴻儒大家也。
      先看這吧:https://i1-kknews-cc.cdn.ampproject.org/ii/w1200/s/i1.kknews.cc/SIG=cm0s3o/nor0007120s148o318q.jpg

      刪除
  16. 是否他起的,不得而知但具名題字,「國學大師」宜珍惜羽毛。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不是他起的名,人家請他題字,難道他就一定要因為平仄問題而拒絕才稱得上是「國學大師」嗎?

      刪除
  17. 不知所謂。

    大抵你還未見過「大師」其他的失律的對聯。

    無暇語冰矣~

    回覆刪除
  18. 看到網頁右邊「分甘同味」下《「國學大師」的資格》一文,

    梁文道說「首先,一位活到百歲的老人,以他那一代人的經歷,出於時代背景的家國情懷,看到香港回歸而心情激動,我並不以為奇怪。」
    事實上梁文道「不以為奇怪」其實是因為他「首先」把分別處在極權和自由兩個不同世界裡的「他那一代人」所遭受到截然不同的經歷混為一談。
    饒宗頤是因為有幸在解放軍殺到之前「叛國投敵」跑到了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才有幸免受共產極權制度對仍然留在大陸的·「他那一代人」歷次的政治迫害運動。饒教授「國學大師」擅長研究的古代文化,而那卻正是被「他那一代人」的大陸人視為「四舊」和要「破」的東西,就算饒教授能逃過「反右」「四清」「一打三反」....等政治迫害和清算,恐怕也難逃文革「破四舊」和紅衛兵的「打砸搶」,說不定早就去見馬克思了。哪還有心情說風涼話「看到香港回歸而心情激動」呀。
    梁文道可能不是饒教授「他那一代人」所以「不以為奇怪」,但或許「古先生的嚴格法眼」倒是看出了背後的一些原因。

    回覆刪除
    回覆
    1. 梁文道的《「國學大師」的資格》寫著

      "我們每次在鏡頭裏看見饒公和掌權者在一起的時候,他都總是滿臉春風。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但佢之後卻又寫

      "要是認真讀過《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應該可以看得出饒公是要借着本朝鼓吹最烈的政治切口塞私貨,希望掌權者不要忘記他念茲在茲的文化懷抱。"

      嘩,俾佢講盡哂。佢既意思,即係一時叫你唔好估,另一時就話唔洗估都見到。又即係,你估就錯,佢估就合理。高招!高招!不如話国學大師有精神分裂咪重好,咁樣,大家就唔洗抝留去。嘻嘻嘻

      刪除
  19. 饒宗頤在1949年逃離即將被極權統治的大陸來到英國殖民地香港的時候大概只有二十多歲,相信還未係「大師」。他是在香港英國管治的環境下才得以能夠自由地研究學問,才有了成就為「大師」的根本條件。
    而其他為數眾多的「他那一代人」,在大陸極權專制下的文人(大陸稱「知識份子」),就遠沒有饒宗頤那樣幸運了。
    就連當時地位僅次於「最高統帥」毛澤東的「林副統帥」林彪也直言不諱地說中國知識份子是被「變相勞改」。在大陸死於歷次政治迫害的知識份子根本是「不計其數」(政府根本不去統計);其一是人命不值錢,其二是人不如狗(人吃狗「人吃人」的社會)。
    相信如果饒宗頤在被「變相勞改」的極權專制下能夠成為「大屍」的機會恐怕就遠高於成為「大師」的機會了。
    (其實楊振寧也是一樣,梁文道大概不是「他那一代人」,又沒有「古先生的嚴格法眼」,梁完全是脫離了時代背景「盲目」亂說,欺騙了其他不是「他那一代人」而已。)
    現在中國有錢了,但如果仍然堅持極權專制的價值觀,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幾多個國家會接受那樣的價值觀,恐怕不容易融入國際社會吧。

    回覆刪除
  20. 我都同身邊朋友爭論過類似問題
    佢地畢竟對文化、學術無興趣 更重視政治立場
    火氣之重 說話可以幾難聽都有 而辯護多少係雞同鴨講
    但爭論之時 我又會問自己
    若佢江湖地位唔係咁高 自己又會唔會願意花咁多口水去回護呢?

    回覆刪除
  21.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饒宗頤:「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

    古老專制的所謂文明「沒有中斷過」對民眾到底是禍是福?
    不妨比較一下世界上其它國家和族裔「有中斷過」和「沒有中斷過」文明看看狀況如何。
    世界上的國家有年老的(歷史長)國家和年青(歷史短)的國家。年青的國家大多都只有現代或近代史沒有古代史。
    現代與古代變得「有中斷過」,這使得在這些年青國家裡古代文明對現代文明的影響力大為減弱。

    這些國家包括有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她們均由世界各地年老國家來的各族裔移民組成。
    移民離開了原來年老的國家,來到了新的年青國家。第一二代可能還會受到她們原來族裔古代文明的影響;但到了第三代,其族裔原來舊的文明就基本上影響甚微,她們或已基本上「脫胎換骨」融入到了現代社會新的文明。
    古文明與現代文明最大不同之處可能就是專制集權,權力終生制(朝代)與現代的民主自由制度。
    如果「沒有中斷過」即延續專制集權,延續終生制的朝代,要轉變為現代的民主自由制度可能是不容易的;
    而年青國家移民離開了原來的年老國家,「中斷」了古代終生制的文明,接受現代新生的民主自由文明也就容易得多了。

    這恐怕就是饒宗頤的「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即所謂「守舊」樣樣權力都要「終生制」而令中國難以融入新生的現代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回覆刪除
  22. 古德明《梁文道的兩套標準》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5%8F%A4%E5%BE%B7%E6%98%8E/daily/article/20180306/20323082?_ga=2.188285610.344330917.1518806479-1120120305.1509319646


    古德明《謝馮睎乾賜教》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5%8F%A4%E5%BE%B7%E6%98%8E/daily/article/20180307/20324075

    回覆刪除
  23. 古德明《敬答王偉雄教授》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5%8F%A4%E5%BE%B7%E6%98%8E/daily/article/20180308/20325038

    回覆刪除
  24. 你的回應只是雞毛蒜皮的枝葉,饒某是否媚共才是重點,幸勿顧左右而言他。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絕非枝節問題,而是有關 intellectual integrity。反共也要講道理,反共反上腦,是一種墮落。

      刪除
    2. 一貫技倆,顧左右而言他。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地上有無窮沙粒,你隨便抓吧。

      刪除
    3. >> 反共也要講道理,反共反上腦,是一種墮落。

      證據呢?邏輯呢?唔... 犯了那一個謬誤呢?

      刪除
  25. 古德明《與王偉雄論詩》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article/20180309/57919118?_ga=2.158974458.1965184790.1520563057-367263726.1504509087

    回覆刪除

  26. 古德明《洩憤?》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5%8F%A4%E5%BE%B7%E6%98%8E/daily/article/20180312/20328724

    看來王某仍未出夠醜?

    回覆刪除
  27. 爲先輩學棍遮醜又何能免于墮落了?

    回覆刪除
  28. 饒宗頤的問題來來去去也祇得一個,就是妄稱新儒家,卻從不守作為儒者應有的氣節也矣❗

    回覆刪除
  29. 世上失德、失節腐儒也非獨饒老,既然古德明批饒老的是品格與政治立場,王教授要執弟子禮為饒老回護,卻寫道:
    『....饒宗頤教授的政治立場我不清楚,品德如何我亦不肯定....』,這樣寫,還不知有什麼好作後論了?
    饒老泉下見王教授這般盡心,也不如好不好回魂說聲道謝了!

    我這樣引文,都怕乎合標點規範了吧,但這於我可不重要,因為我學位也無,絕無當喪德學究的份兒了❗幸甚,幸甚❗

    回覆刪除
  30. 古德明《王教授,算了吧》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5%8F%A4%E5%BE%B7%E6%98%8E/daily/article/20180315/20331745

    上面有人說 :

    饒某國學大師所題的【南蓮園池】是四個連續陽平字, 但王某回應時,卻引成【南園蓮池】。

    還說甚麼「『南園蓮池』那四字構字和運筆都極好,我很欣賞...」云云。

    呵呵呵,王某的馬虎態度以及護短的三腳貓工夫,真不怕人訕笑。

    回覆刪除
  31. 饒老家族在潮洲本是首富,饒氏父子要學海留名,遂斥巨資大量購書,建粵東最大私人藏書閣「天嘯樓」,這本為美事,但49年變天,饒老就廹得要南逃香港教學去了,雖然饒老生活之豐裕非一般中產教授可比,兩個女兒也可輕輕鬆鬆,無懼政府辣招,2014年一出手,就用八千多萬購入跑馬地两個豪宅,可以想見,當年饒氏家族,被中共充公的資產真不知是多少億了。饒老個人如何風雅,學養怎高,就由得家族資產永遠沉淪?什麼仕人風骨,也一樣算吧❗饒老和一和中央,送贈予港府的墨寶,就要動用公帑近千萬以三年時間建成心經簡林,再誇一誇中央,就大大座舊荔枝角醫院,都變作饒宗頤文化館了,何等風光❗
    同樣是國學大師,王國維要投湖殉清,還得向朋友借五塊錢,坐人力車入頤和園昆明湖,傳得到儒商細胞跟一派寒儒又怎生相同呢?❗

    回覆刪除
  32. 做到國學大師,也沒能以自身語句,表自身意思。忒也是現代漢語的悲哀矣❗

    回覆刪除
  33. 好心以王教授學歷身份,筆戰要找幫閒寫手,就揾啲有多少水平㗎喇❗唔係出埋哂啲小學雞語文見識都唔到嘅陳凱文喇。什麼是注,什麼是編次,他懂什麼?
    《李太白全傳》是中華書局集多代多本關於李白作品的彙編文集,當然是編次了。
    至於「靜夜思」原詩,描寫的處所,是在山間之地,所以起句是『床前看月光』,這裡的床前,不是是唐代稱作榻的睡床,而是打水的井欄平台,即是當時夜裏寒天,合該一片漆黑,李白未抬頭,竟能見月光反照,所以才有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之嘆,然後此境才引動李白要『舉頭看山月』,用舉頭看山月便能更清淅的指出所在地了,李白對比了他當時所處之地,才以『低頭思故鄉』作結,詩中的『舉頭』和『低頭』是實況,重覆用頭字是不必廻避的,這樣的詩中意境,又那會是蘅塘退士那「月光再月光」的糟糕版本可及?王教授周初準備發的有關「靜夜思」的大文,還是投進廢紙簍,免得丟人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吹水唔抹咀!你點講都得, 有什麽考據?

      你怎知「靜夜思」原詩描寫的床必定是打水的井欄平台? 或許是指臥床, 或是古代的馬閘, 一種簡單的摺凳呢。你人云亦云, 太武斷了!

      《說文解字》:「床, 安身之坐者。」安身, 使身體安穩的意思。床可以指用來坐或睡覺的器具, 或「井欄」等等, 不同時期對床的理解也有不同。

      《詩•小雅•斯干》:「乃生男子, 載寢之床, 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詩•豳風•七月》:「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見, 在西周時, 不僅貴族, 農夫也寢於床上。這說明床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

      杜甫詩《樹間》有「幾回沾葉露, 乘月坐胡床」? 坐胡床, 即坐在馬閘上。

      白居易《詠興》:「池上有小舟, 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 獨酌還獨嘗。」躺在床上喝酒不大舒服, 還是指馬閘。馬閘源自遊牧民族, 至今仍在使用。

      此外, 還有《孔雀東南飛》中的「媒人下床去, 諾諾復爾爾」「阿母得聞之, 槌床便大怒」,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這些是語境中的「床」, 表示坐卧的器具。

      白居易詩中頗有將床和月聯系在一起描寫的詩句。《燕子樓》(三首之一):“滿窗明月滿帘霜, 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夜, 秋來隻為一人長。”《獨眠吟》(二首之二):“獨眠客夜夜, 可憐長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 涼月清風滿床席”這些詩句的意境, 與李白的「靜夜思」有幾分相似, 而且白居易的詩句還指出眠床常常安放在靠近屋檐的一邊, 於是月光和日光就會透到床上。另外,“舉頭望明月”(一作“舉頭望山月”)之“舉頭”, 白居易詩中也有類似的用法, 《食后》:“食罷一覺睡, 起來兩甌茶。舉頭看日影, 巳復西南斜。”《與工部有宿酲》:“夜飲歸常晚, 朝眠起更遲。舉頭中酒后, 引手索茶時。” 都可以是坐起身在睡床上舉頭而望的例子, 所以舉頭而望不一定要站在院子裡。

      《淮南王篇》此篇歌詞集中各類美好的字眼誇讚淮南王:「淮南王, 自言尊。百尺樓高與天連。後園鑿井銀作床, 金瓶素綆汲寒漿。」《淮南王篇》在床字前加個銀字, 屬修飾性的借喻。其後的文學創作中競相效仿, 使「銀床」成為流行概念, 意指「井欄」, 而且在語言環境上都與水井相關聯。

      李白詩《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 一葉飛銀床。覺罷把朝鏡, 鬢毛颯已霜。”; 《秦女卷衣》:“天子居未央, 妾來卷衣裳。顧無紫宮寵, 敢拂黃金床。水至亦不去, 熊來尚可當。微身捧日月, 飄若螢之光。願君採葑菲, 無以下體妨。”; 前詩指井床, 後詩指眠床, 不是嗎?

      溫庭筠作品《瑤瑟怨》中有「冰簟銀床夢不成, 碧天如水夜雲輕」兩句詩。
      「胡床」概念的來歷較為簡單。歷史上西北少數民族用的坐具, 傳到中原後, 在漢語中稱作「胡床」, 最早見之於《後漢書》:「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到了隋朝因忌用胡字, 把胡床改名為交床, 因摺疊有繩相連, 又稱為繩床。但胡床作為專有概念, 其內涵比床本義窄, 專指坐具, 類似於今天的馬閘。自唐代以後家具的功能發生了分化, 讀書、寫字、飲食都是坐椅據案, 不在床上活動了。這時床的坐具功能不斷弱化, 卧具功能不斷強化, 逐漸突顯專伺卧具的功能。因而在絕大多數場合, 單用一個床字, 則表示卧具。

      李白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在揚州旅舍作《靜夜思》。其《秋夕旅懷》一詩當為《靜夜思》的同時同地之作。此詩實寫羈旅愁思, 單用一個「床」字, 無疑是取其本義, 既非胡床, 更非銀床。在續篇《秋夕旅懷》中表達了同樣的情緒:「夢長銀漢落, 覺罷天星稀。含悲想舊國, 泣下誰能揮。」這又可印證, 《靜夜思》中的床字恰指睡卧之床,而非其他。

      至於說在屋子裏看不到月光, 更是缺乏依據。就李白詩作而言, 多處寫到月照室內的情景。《獨不見》:「風催寒梭響, 月入霜閨悲」; 《望月有懷》:「寒月搖清波, 流光入窗戶」。描寫此類情景的詩很多。那種唐代窗戶小, 月光不能照進屋內的猜測, 既不符合唐代生活實際, 也不符合詩人的創作實際。

      刪除
  34. 真正頭大冇腦、腦大生草。
    「床, 安身之坐者。」,床既安生之坐,自然不是仰臥之榻了。
    「乃生男子, 載寢之床, 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把嬰孩放在如架子的床上有什麼問題,你幾十歲,還睡在當時規格未定的床上,才是問題了。

    杜甫詩《樹間》有「幾回沾葉露, 乘月坐胡床」,那就算是馬閘,也是馬閘椅而不是睡床了。

    《孔雀東南飛》中的「媒人下床去, 諾諾復爾爾」「阿母得聞之, 槌床便大怒」哪媒人可入臥室上床嗎?有說怎麼上法嗎?阿母得聞,有說搥的床怎麼用,怎麼形態嗎?

    其實全詩真正最重要不是床怎麼樣,是睡還是臥,而是整個過程,並非先直觀於月,而是先看見反照的月光,感到奇怪,疑是地上霜雪反射所生,於是才舉頭看山月,看的地方,即使不在山上,也離山不遠,更重要的是不在故鄉,所以要低頭思故鄉。

    匿名君又迂腐夠沒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唐人用「床」指睡臥具的例子很多,例如孟浩然《 賦得得盈盈樓上女》一詩的「 床」就明顯是指睡床:

      夫婿久離別,青樓空望歸。妝成捲簾坐,愁思懶縫衣。
      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空床難獨守,誰為報金徽。

      刪除
    2. 再舉一例,杜甫《新婚別》:「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刪除
    3. 白居易《昭國閒居 》這兩句就更明顯了:「獨在一床眠,清涼風雨夕。」

      刪除
    4. 白居易《禁中秋宿》:

      風翻朱裡幕,雨冷通中枕。
      耿耿背斜燈,秋床一人寢。

      刪除
    5. 元稹《感逝》:「 三聲啼婦臥床上, 一寸斷腸埋土中。」

      刪除
    6. 元稹《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十四韻》:「眠床都浪置,通夕共忘疲。」

      刪除
    7. 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員外翰林三學士》:「病妹臥床褥,分知隔明幽。」

      刪除
    8. 李益《晚春臥病喜振上人見訪》:「臥床如舊日,窺戶易傷春。」

      刪除
    9. 厲害!有人被連連打臉。

      刪除
    10. KC Lok3/22/2018 1:21 上午

      //「床, 安身之坐者。」,床既安生之坐,自然不是仰臥之榻了。//

      《釋名》云:“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 ”《廣雅》云:“棲,謂之床。 ”裝,載也,棲也,皆為人坐臥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團,曰床。

      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

      《說文》 :“床,安身之坐者。” 安身,指使身體安穩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穩定作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底座。所以有琴床、筆床等等。由“床”構成的複合詞的中心義是:起安穩作用的底座。

      宋•陸游《入蜀記》 :“二十日倒檣竿,立床。” 床即櫓,指安在船上或船旁比槳要長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這種底座稱“櫓床”。

      刪除
  35. 靜夜詩不同版本的好壞,重點從不是床前能否看月,月色入戶本來就很自然,床怎麼樣,怎麼置,窗未閉,也能看到,最重要是看見的月光不是李白預期能見的,這有很多原因,可以是李白在一段時期,沒太留意時日轉換,發現月光相當明亮,便舉頭觀月,致觸動思鄉之情。現在流行版本,不論出於明還是清,都令原作給扣分了。第一,用詞重覆之外,並不能令讀者明白,李白先見到的是月色,而不是整個明月,雖然明月光也不見得必定是整個月亮,但較易令讀者覺得是床前直看月,單是起句便意像含糊了,至第三句又重覆用明山,當然讓人感到李白在這裡用字少了彈性的,既然有一個早幾百年的版本,是用山月的,李攀龍沒交出原因,蘅塘退士也沒有,而山月提供了更好的境況描述,為什麼要盲目擁護這般笨胚的重字版本呢?
    當然笨胚的人自喜笨胚了❗

    回覆刪除
  36.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
  37. 既然匿名護饒君這般喜歡剪章截句虛解床而不理詩意重點,風格一如饒老,而今次話題也因饒老濫剪蘇軾詩被古德明點出而起,引得如葦嗚鄭君一意護短咯,那便不要再剪來截去的低莊了,就以答一眾小人 次韻辯才詩如下了:

    『萬古稱聖哲,千載一孔丘。
    惟要正氣存,凜然作春秋。
    揮筆勢無礙,小人不挽留。
    筆落轟天墜,奸佞湧潭湫。
    利如珠還浦,狗類爭崩頭。
    鄭君暫寄寓,在港名實浮。
    葦鳴當有愧,借師托己優。
    腐儒祗求利,逐水作逆流。
    聊使混港人,筆記胡鰡游。
    饒老在掌握,富貴自無憂。』

    回覆刪除
  38. 不知抄書學棍們,還要抄滿多少張現代睡的床和坐的馬閘椅呢?

    回覆刪除
  39. 唔知凈識抄書,係咪算丟架自掌面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呵呵!你呢首詩咁 "低莊" 就無謂攞來獻醜。

      詩根本不是用來教訓人的,是感動人,是"推"、是"化" - 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詩人大多對人生極富同情心,而另一方面極冷酷,言人之所不能言,欣賞人之所不敢欣賞,須於二者 (同情心、冷酷)得到調和,便是最成功、最高藝術境界,知冇!?

      刪除
  40. 嗰啲靠擦鞋依附嘅寄生物,除咗抄書去證明存在意義,用肺嗡作迴避,仲有乜識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啊啊! 睇吓蘇才子的詩好過啦! 你的真敗筆!

      石蒼舒醉墨堂
      作者:蘇軾

      原文: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戃怳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於此藝亦云至,堆牆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爲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鍾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刪除
  41. 一字咁淺, 心胸淺窄嘅你怎會有 "詩心"? 無詩心又怎會作好詩? 改詩來鬧人就更敗筆喇!

    回覆刪除
  42. 無能應對的,唯有對號被罵忙哭訴了❗
    要對號的,自然知到對號因何而成,
    不外人小而已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呵呵!你呢首詩咁 "低莊" 就無謂攞來獻醜。

      詩根本不是用來教訓人的,是感動人,是"推"、是"化" - 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心胸淺窄嘅你怎會有 "詩心"? 無詩心又怎會作好詩? 改詩來鬧人就更敗筆喇! 你又應了 "堆牆敗筆如山丘"!

      刪除
  43. 抄書公的水平,終究祇能抄抄書,還能怎樣了,哀哉❗
    這裡匿名撐饒渾蛋多,又理得幾何,且莫理也懒得再理了,請請❗

    回覆刪除
  44.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