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1

真正的貴族


「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看法,是晚近才出現的,最著名的表達,當然是《美國獨立宣言》裏的那句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在十八世紀以前,大部份人都相信人天生就不平等,屬於不同的階層或級別,持這個看法的包括哲學家,例如亞里士多德便認為有些人是天生的奴隸。然而,就算現在的人大多接受「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所指的也只限於道德地位 (moral status) 和基本人權,而不是指所有方面 --- 無可否認,人天生就在智力、才能、樣貌、性格傾向等有大大小小的分別  ,而這些分別對人生都可以有重要的影響。人人生而平等,但我們的人生卻不都一樣。

我們不只是承認這些分別是事實,我們其實並不想所有人在智力、才能、樣貌、性格傾向等都一模一樣,因為人生的趣味和姿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在這些方面的各種分別;有分別才可以比較,才須要選擇,才會相親或相拒、合作或競爭,才有可能迸出火花或各自精彩。此外,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優勝過別人,即使不是優勝過所有人,也至少要優勝過某些人;這種「優於別人」的追求,可以說是追求一種不平等 (留意:「不平等」和「不公平」不是同一回事)。

有趣的是,這裏有一個弔詭的現象:在大家都接受「人人生而平等」的今天,追求「優於別人」--- 追求這種不平等 --- 反而比千百年前激烈和熱切得多。為甚麼會這樣呢?

這不是因為從前的人不渴望「優於別人」,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貴賤優劣不由得自己,是天生的,人力所能改變的極其有限:生於貴族或名門的人,就是高貴的、優質的;生於尋常百姓家的人,即使不是低賤,極其量不過是平凡。既然是後天難以改變,不如認命,在心理上妥協了,反而好受。

現代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比從前大得多了,童年窮苦的人,長大後可以成為巨富,由賤變成貴;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麼戲劇化的轉變,但和父母所屬社會階層比較而「更上層樓」的人,卻比比皆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優勝過別人,這是人之常情,配合上社會階層流動性所提供的機會,追求「優於別人」之心自然會被鼓動,於是現代社會便出現了一方面接受「人人生而平等」、另一方面卻熱切追求優劣不平等的這個現象 。

貴賤或優劣之別,需要一定的穩定性,才可以滿足人心。從前的社會階層少有變動,貴賤或優劣之別相當穩定;至於現代社會階層,雖然尚算穩定,卻輕易容許突變,所以有所謂暴發戶,亦有一夜破產或身敗名裂的情況,貴賤或優劣的穩定性不及從前。不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貴賤或優劣之別的判斷標準主要都是外在的條件,由別人怎樣看待你來決定,而不是取決於人的內在質素。

如果只著眼於別人怎樣看待你,崇尚世俗的「高貴」或「優異」,便可能淪為唐詰訶德式的追求,徒勞無功而荒謬可笑。孟子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孟子•告子上》) 他形容的,可說是「精神上的貴族」,高貴於內心,有高尚的情操,不必倚仗別人的評價;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真正地優於別人。

無奈的是,世上有這個了解的人並不多,追名逐利的人也難以點醒;因此,最後也許還是唐吉訶德說得對,對於可笑的事:「還是不指出來好了,因為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有智慧明白事理。」(塞萬提斯《唐吉訶德》第二十章) 真正的貴族,難免要獨醒了。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6月號)

2 則留言:

  1. //無奈的是,世上有這個了解的人並不多,追名逐利的人也難以點醒;....//
    在現實世界之中人類社會可能是需要有良性競爭(Healthy competition)才能夠發展和進步。
    事實上世界上一些國家曾經實行過無競爭或缺乏競爭的「計劃經濟」制度,已證明了無競爭或缺乏競爭制度會為社會帶來極度貧窮和餓死人的災難。

    但自由市場經濟中的良性競爭卻很多時與「追名逐利」好像是形影不離的「雙胞胎」。
    例如一間公司或一個品牌又或者老闆或僱員,要在自由市場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中生存和發展,難免要盡量追求做到產品有高質素和價錢具競爭性,也要盡量追求做到令消費者滿意以建立良好商譽品牌或名牌;
    與此同時也不能不追求利潤以便公司能繼續發展和改善僱員的生活質數和收入。
    社會由於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出現的良性競爭而「追名逐利」,或實行不需要「追名逐利」的「計劃經濟」,兩種制度人類在現實之中可能要「被迫」作出選擇。
    或是應該取「中庸之道」,為了有良性競爭而適當的「追名逐利」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可能應適可而止。
    完全沒有恐怕會淪為「計劃經濟」和帶來災難,但貪得無厭的「追名逐利」恐怕也會事與願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