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6

傅聰論中樂

記得在九十年代讀過一篇傅聰的訪問(在《壹周刊》?),裏面有幾句他批評中樂的說話,大致是說中樂來來去去不是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就是刻劃悲傷的情感或歡樂的氣氛,變化不多深度不足,而且傳統中樂大多是小調短曲,缺乏氣勢磅礡的作品。

這篇訪問我在網上遍尋不獲,卻找到另一篇訪問,其中一節是比較中西音樂的:

「音樂嗎?西方近代的的幾位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是偶然的發展,是跟歐洲的人文主義發展有莫大關連的。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也就是說對人的肯定。人文主義被肯定,方使西方音樂紮根為人的另一種精神追求。不論日本人也好,中國人也好,為什麼都接受了西方音樂?為什麼西方音樂給人類有這樣強烈的感受?因為它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在中國,音樂的地位根本與西方不同,這與傳統哲學有關,認為音樂是很危險的,可以使人好也可以使人壞。音樂受到禮教思想控制,變了廟宇音樂,停頓僵化,音樂並沒有自由奔放地發展。道家佛家音樂是講修身養性,就算一般有識之士也認為要沐浴焚香才見靈性。他們靜心彈樂,音樂是往內省而沒有與外間世界交流,所謂清心除卻雜念。就算中國近年沒有往傳統音樂路線走,亦接觸到西方人文主義,但始終未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 中國作曲家由於近年開放了,以西方作曲技法音響作為借鏡,可是這些都是徒具外表但欠缺內在的作品。其實中國音樂廣闊得很,中國的地方音樂算得上全世界最豐富的。在自己的寶庫裡頭發掘 , 才是走對方向 。」

我大致同意傅聰的講法,尤其是說中樂作品中甚少是表達作曲者的獨特個性,不像西樂,一聽便知是貝多芬,一聽便知是馬勒,一聽便知是西貝流士,一聽便知是柴可夫斯基;遇上作曲家性情與自己相合的,聽其作品便可能會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例如我初聽馬勒第二交響曲時所受到的震撼,至今難忘,很難想像聽中樂可以有類似的經驗。



(這篇文章是看了文少的一個 blog post 有感而發的。他問:「中樂同西樂﹐有得比嘛?」我們的答案都是「沒得比」,不過是從相反方向說的。我不鄙視中樂,間中亦有聽,只是看到中樂的不足之處。文少竟說他貼的那首《戰馬奔騰》「一比﹐便立即將西樂比下去了」,我的反應是:「很的偏見呀!」事實證明﹐我愛聽西樂﹐不是葉公好龍﹐也不是個悶蛋。)

43 則留言:

  1. 哈哈
    我專登係一個鬼屋入面﹐收埋說兩句你都要找出來駁...
    一個行內人﹐踩低人抬高自己的本行﹐幫自己面上貼金
    這種說話有意思嘛﹖
    有﹐當然有﹐對西樂的同好很有意思
    你在街捉一百個普通市民去聽西方古典音樂會﹐看看有幾多個全程沒睡過﹖
    西方古典音樂真是這麼正斗﹐現在便不會是流行音樂的天下。(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 Karol 指路,不是我故意去找的;也不是駁,只是指出你的偏見;更不是往自己面上貼金,因為我不是西樂的音樂家。

      你在街捉一百個普通市民去讀《戰爭與和平》,也不會有多少個不覺得悶,那表示《戰爭與和平》不正斗嗎?

      刪除
    2. 文少 or other readers:

      How much do you agree with these statements of Wong, i.e. (1)"中樂作品中甚少是表達作曲者的獨特個性" (2)"聽其作品便可能會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很難想像聽中樂可以有類似的經驗"?

      I know very littl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so I don't have an opinion.

      刪除
    3. 我就係怕刺激到你﹐所以收埋係間鬼屋入面嘈(笑)
      我一向認為﹐好唔好聽﹐覺得正不正斗﹐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事情﹐沒有甚麼偏見不偏見的。
      總之﹐我聽西樂便覺得悶﹐一點娛樂感也沒有﹐完全唔知首歌想表達乜。
      中樂則不同﹐即使你不知曲名﹐你聽下去﹐便會知道首歌想表達乜。
      如﹕漁舟唱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mCLflu1CP0

      我說自吹自擂﹐往自己面上貼金的﹐是指傅聰的訪談。

      又﹐我連《戰爭與和平》講乜都唔知﹐所以唔知正唔正斗
      但《老人與海》中文版就好似睇過﹐結論﹕悶到嘔電﹐完全唔知點解係名著!
      我諗﹐只有你地呢類讀書人﹐先會話正斗囉~~(真)

      刪除
    4. 如果純粹主觀,你就唔好講也嘢「比下去」啦!其實你聽得落 1812序曲,就證明唔係所有西樂都會悶親你,問題係你有冇興趣去探索吓呢個豐富嘅音樂世界。其實,較嚴肅嘅音樂都係 acquired taste,要慢慢學習欣賞(當然唔一定要去學習)。

      刪除
    5. (1)"中樂作品中甚少是表達作曲者的獨特個性"
      講真﹐我完全唔明點解要表達作曲者獨特個性。
      有個性好重要咩﹖好聽﹑首歌有內容至最重要

      (2)"聽其作品便可能會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很難想像聽中樂可以有類似的經驗"?
      講真﹐大部份西樂曲目﹐我根本完全唔知想表達乜鬼﹐我個腦咩picture都無﹐只有一片空白﹐然後想訓覺!
      中樂呢﹐至少你知佢想表達咩囉﹐好似我講果首戰馬奔騰﹐你一聽個腦就會諗起騎馬...點都好過一片空白!
      講起心靈震撼﹐西樂中我最震撼係呢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ajCJFgbsFs

      真係好大心靈震撼啊!震撼到直頭想熄電視添呀!(閃)

      刪除
    6. //如果純粹主觀,你就唔好講也嘢「比下去」啦!//
      咁我係覺得西樂同中樂無得比呀嘛﹐西樂都唔知佢拉乜春﹐我真係好大心靈震撼呀﹐聽親西樂﹐我直頭悶到想死呀!
      況且﹐你見我以前個blog放的歌﹐就知道我們對音樂的看法南轅北轍啦~~

      至於1812唔悶﹐係因為我知首歌個歷史背景﹐知道拿破崙戰爭﹐個腦可以有picture﹐先唔覺悶咋嘛~~
      其他歌﹐如我之前講果首paganini﹐真係好有個人風格呀﹐好似劏雞呀嘛﹖

      至於乜鬼acquired taste﹐你唔洗兜個圈話我無taste的。
      我一向好清楚自己係個地痞﹐亦好清楚呢類所謂中產生活品味﹐唔適合我呢類地痞的。
      講真﹐我真係覺得所有聽西樂的人其實都知D歌想表達乜囉﹐更多的﹐我覺得似係扮識聽懶high卡...

      刪除
    7. //講真﹐我完全唔明點解要表達作曲者獨特個性。//

      - 呢個就係傅聰講嘅個人精神同文學藝術嘅關係。

      //至於乜鬼acquired taste﹐你唔洗兜個圈話我無taste的。//

      - 呢個 "taste" 解「口味」,唔係「品味」,如果你聞聞下臭屁鐘意咗聞臭屁,都係 acquired taste。

      //我覺得似係扮識聽懶high卡//

      - 無可否認有啲咁嘅人,但係亦有好多係真心欣賞嘅。

      刪除
    8. //呢個 "taste" 解「口味」,唔係「品味」,如果你聞聞下臭屁鐘意咗聞臭屁,都係 acquired taste。//

      雖然我話過你覺得paganini好聽是重口味﹐但你都唔好妄自菲薄﹐將鍾意聽西樂比作聞屁呀嘛﹖
      這明顯是錯誤類比啊!(誤)

      刪除
    9. 雖然我對音樂乃至藝術都認識不多, 也想瞎說幾句.

      看到王Sir所引的傅聰對音樂的看法, 可以知道傅聰的看法是西方音樂的好壞是以它有多能夠表達作曲家/演奏家的精神.
      正如他所說的, 這是基於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看法, 其實就是個人主義.
      想來西方的其他藝術, 自十六世紀也多是如此: 以人為本.
      個人主義可說是近現代西方社會的根本.
      在各方面都能反映出來: 政治上的民主主義代議政制, 經濟上的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等等其實都以個人主義為基.

      在中國, 這個觀念根本完全不同.
      觀乎中國國畫, 多以自然景物為主, 着重表達自然多於人.
      就如山水畫, 人工建築與人通常都在畫中極小.
      或是花草鳥獸等, 都以自然為重.
      中國傳統的畫像, 多是以"容貌記錄"為主, 但那是工作形式多於着重藝術.

      在文學創作上也可見, 莎士比亞劇作以個人為主, 如奧塞羅的妒忌等.
      而中國則每多以群體為主, 紅樓夢/西遊記等莫不如此, 縱有主要角色, 也只是眾多角色中的主角, 而不是全書中心.

      這根本是兩種不同取向, 一是強調個人, 一是強調自然/群體.
      要說那一種取向較好, 乃至於以此為基評定那一個作品較好, 我看都是很個人.
      當然, 如今世界以"西化"為"現代化"的基本指標, 強調個人當然是主流.

      刪除
    10. 的確有你指出的不同傳統,但不表示不可以比較優劣。

      刪除
    11. 那麽請問該以什麼標準去評論優劣?

      如果以對個人的震撼來說, 我看那只有喜愛與否而已.
      因為就如你所說:
      //遇上作曲家性情與自己相合的,聽其作品便可能會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
      那是極為個人的體驗.

      當然, 我雖然不太懂音樂, 不代表我不喜歡.
      只是孰優孰劣, 我就不太知道了.

      刪除
    12. //在文學創作上也可見, 莎士比亞劇作以個人為主, 如奧塞羅的妒忌等.
      而中國則每多以群體為主, 紅樓夢/西遊記等莫不如此, 縱有主要角色, 也只是眾多角色中的主角, 而不是全書中心.//

      你的「文學創作」的範圍為何?如果包詩詞散文,那肯定是個人為主的。

      如果特指戲劇小說一類,《竇娥冤》、《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等等都是以群體為主?

      一向對這類「大而化之」的中西比較,不以為然。

      刪除
    13. //那麽請問該以什麼標準去評論優劣?//

      - 我說可以比較優劣,但沒說有普世接受的標準。無論如何,兩者共有的方面是可以比較的,例如和聲的變化和複雜程度、作品的數量和多樣性。

      刪除
    14. //你的「文學創作」的範圍為何?如果包詩詞散文,那肯定是個人為主的。

      如果特指戲劇小說一類,《竇娥冤》、《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等等都是以群體為主?//

      可能我說得不好.
      我以"個人為主"意是對個人人性的探求.
      幾部戲劇小說, 雖然有主要角色, 劇情也主要集中在主要角色之上, 但其最主要的衝突始乎還是在於個人對社會.
      以老派說法, 是"對傳統禮教的反抗".
      不少詩詞也是如此, 出於個人, 歸於群體.

      當然, 也有例外.
      正如"長生殿"就好像比較特別.

      刪除
    15. hey 文少, here's a visualization for ya dud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A4KfAa-wAc

      -49er

      刪除
  2. 非常同意王Sir的看法。雖然中樂西樂各有特色,但西樂的人性化個性化中樂是遠遠比不上的,再加上西樂的樂器設計更為「現代化」,所發出的音域之闊和深也比中樂優勝,所以無論在音質音效以及表現力上都比中樂強。而中樂只是在表現一些中國民間感情和氣氛上有其一些特色。

    回覆刪除
  3. 如果只不過因為自己係中國人,才有喜愛中國哲學、中樂、中國文化的理由,才有認為這些東西「更好」的理由,這其實還沒有走出中國中心思維(就好像西方人也要走出西方中心思維那般)。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乜事﹖
      我覺得中樂比西樂正斗﹐因為西樂悶﹐聽親個腦都一片空白﹐完全唔知佢表達乜!
      中文流行曲又比中樂正斗﹐日文流行曲又比中文流行曲正斗﹐hip-hop又比日文流行曲正斗...

      刪除
  4. 我第一次買馬勒第二交響曲,是Eliahu Inbal指揮的版本,一聽全身震動,尤其是「元光」一段,每日聽一次,連聽十幾日。

    回覆刪除
  5. 中西音樂發展的趨向是否有融合的可能,或各自分流至日漸式微…看看音樂廳常空許多的座位即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是。古典音樂固然越來越小眾,但中樂、粵劇、京劇、歌劇、爵士樂、南音等等對耐性要求高的藝術都越來越少人欣賞了。

      刪除
    2. 即使技藝超凡如 Hilary Hahn,她的唱片銷量其實是非常低的。

      Classical artists such as Hilary Hahn chart big on Billboard with little sales

      By Anne Midgette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1/29/AR2010012904193.html

      刪除
    3. From the article: "The dirty secret of the Billboard classical charts is that album sales figures are so low, the charts are almost meaningless. Sales of 200 or 300 units are enough to land an album in the top 10. Hahn's No. 1 recording, after the sales spike resulting from her appearance on Conan, bolstered by blogs and press, sold 1,000 copies." Much worse than I thought!

      刪除
    4. 中西樂合流倒未必﹐反而近來更多的趨勢是﹐將西樂或中樂乃至印度音樂﹐融入流行曲入面
      例如將演奏家打扮得更潮啦﹐改拉電子小提琴(Vanessa-Mae)﹐用流行曲編曲方法重新演繹(如Maksim和女子十二樂坊)﹐或之前在大陸流行的中國風﹐台灣有周董﹐大陸有阿寶﹑鳳凰傳奇。

      香港的夕爺也東施效顰﹐食中國風水尾作了首櫻吹雪﹐可惜文字造詣太低﹐歌詞作到亂七八糟...
      香港西樂最出位的﹐應該是葉詠詩用交響樂團幫歌星開演唱會吧(笑)
      至於印度流行音樂方面﹐則一直是民族風很重的﹐如Shakalaka Boom Boom便是典型。

      刪除
    5. //香港的夕爺也東施效顰﹐食中國風水尾作了首櫻吹雪﹐可惜文字造詣太低﹐歌詞作到亂七八糟...//

      夕爺一早就中國風啦,《似是故人來》就是,歌詞有如元曲,有如宋詞,確有中國風味。我反而覺得方文山文字造詣太低,歌詞作到亂七八糟,夾硬來,不知所謂,好像那種專給外國遊客看的那種「中國風味」。連不用叶音的國語歌詞都填成咁,距夕爺不可道里計矣。

      刪除
    6. //夕爺一早就中國風啦,《似是故人來》就是,歌詞有如元曲,有如宋詞,確有中國風味。//
      唔好玩啦﹐《似是故人來》﹐提埋D咸豐年代的舊事就無意思啦
      再講﹐如果講返果個年代的話﹐佢又差同年代的其他作詞人一大截呢﹖
      又﹐查實你有無睇佢近年的歌詞先﹖
      例如我提果首《櫻吹雪》﹐簡直令人覺得佢江郎才盡﹐但又要濫竽充數呃稿費!
      我拎第一段作例﹕

      //蘭亭序 墨蹟失足晉代酒意裏
      如目送 半生履曆換唐詩四句
      號角吹 對酒當歌正欲醉
      赤壁火裏我是誰 明月映溝渠

      如夢令 夢醒此身再續三國志
      憑欄盡處 再千百度覓尋是串數字
      掏盡戰衣 五指山中說大志 哪堪精致用詞
      幕幕秘史 茫茫日子 何曾入過詩

      來讓我唱:櫻吹雪蕩誰在飛
      飛花入泥泥內有花氣
      我見我如無物這個境界與何人說起
      人情是非 都拈花一笑忘記//

      第一句已經好好笑gala﹐再去到後面爆出句明月映溝渠﹐再整多句陶盡戰衣
      呢D就係你話夕爺的文字造詣呀﹖
      條友連罣礙咁簡單的字﹐都可以寫錯成「掛礙」呀﹐不如索性寫成「掛外」啦(爆)

      刪除
    7. 講起夕爺真係鬧到收唔到聲﹐食中國風水尾果D算啦
      整返首正常流行曲歌詞﹐也足以令人嘖嘖稱奇

      //下一批新到衣著會點
      我愛你誰理夏天披上毯
      下班車不理將會去邊
      抱你逛盡城裡熱門新據點
      這是絕招必過電
      信者便靈驗//

      獨立成句我句句都明﹐但一段睇就完全唔知講乜春
      不過最興奮都要去到呢段﹕

      //大風吹將會吹我去邊
      大風吹將會吹你去邊
      我亦時刻想見面 有空便來電
      這是絕招慘過電 信者便靈驗//

      meshi聽講你是讀中文﹐你可唔可以話其實呢段係講乜鬼呢﹖
      講中文造詣﹐夕爺真係唔講得笑!

      刪除
    8. 談到西樂思維與中樂的結合(不是抄襲),應該細看劉天華的作品。

      刪除
  6. 又一首我喜歡的詩!尤喜"破碎的諾言的一點點頑抗"那句。

    R.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不夠工整
      又﹐不知是否多心﹐好像覺得這首詩在談時事(閃)

      刪除
    2. 我正是要它不完全工整。

      不是談時事。

      刪除
    3. 可能是因為最後兩句﹐很有「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味道。

      刪除
  7. Wong Sir 你好,我第一次在這裡留言。說到氣勢磅礡或能展現作曲家個性的中樂,我想起劉文金的"長城隨想",關乃中的"拉薩行"、"豐年祭",和王建民的四首二胡狂想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介紹,有機會會找來聽聽。

      刪除
  8. 中國也有很少數的作曲家也罕有一些非常成功的表現人性個性的音樂作品,1958年創造的《梁祝》便是其中之一。
    這首音樂作品本身為純粹地道的中樂旋律,或者有人認為中樂旋律用中式樂器演奏應該更好,但事實上卻是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式旋律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效果更好。
    那相信與西洋樂器的音域寬闊和諧音豐富分不開,中樂在這方面差很遠。

    二胡演奏的《梁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3f3hF5iNrc&feature=related

    小提琴演奏的《梁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Egmjy8Bb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l8MlorvWVJ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OrgwuZc61g&feature=endscreen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談的中西樂﹐不是中西樂器之分﹐而是創作風格和旋律變化
      若要這樣比﹐你還可以說二胡不是中國樂器﹐因為二胡本來便是西域傳過來的﹐所以才有胡琴之稱。

      刪除
    2. 很多樂曲是為樂器而寫的,所以樂器的分別大大影響音樂內容的分別。

      刪除
    3. 這無礙於我談的中西樂定義。
      還有﹐其實梁祝乃至我介紹的戰馬奔騰﹐都不可算作傳統中樂曲目來的。

      刪除
  9. 這樣的評價,其實相當不中肯,因為中西樂本身就是不同的體系,以至有不同的音樂理論。

    如果你要從和諧,音域,音量的角度去看,中樂永遠不及西樂,因為中樂根本就不是從這方面取勝!

    古代的中樂,比較多是一種「文人音樂」,文人之間互相欣賞,是一種室內樂。而音樂著重神韻而非原譜呈現,因此諸如減字譜等的記譜方式,只記手法不記拍子音高。若然因此而斷言中樂不及西樂,是十分偏頗的說法。

    及至近一二百年,中樂主要出現在戲曲伴奏之上,和各種地方音樂形式上。如果說「尤其是說中樂作品中甚少是表達作曲者的獨特個性,不像西樂,一聽便知是貝多芬,一聽便知是馬勒,一聽便知是西貝流士,一聽便知是柴可夫斯基;遇上作曲家性情與自己相合的,聽其作品便可能會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那麼中樂達到同樣效果的便是不同的地方樂種了。地方樂種又與中國人的「鄉土情懷」「鄉土觀念」有關,比方說廣東人聽到廣東小調,江蘇淅江的聽江南絲竹一樣。

    「表達作曲者獨特個性」只是音樂的「其中一個」表現方式,實際上在中樂也有,諸如同一首「流水」古琴曲,不同流派的演繹便已經不同,有激昂的也有平和的。又如「鷓鴣飛」,江南絲竹的演繹又與崑曲的演繹不同。你說的「作者」,不過是「不同樂種」的替代詞而已。

    又如上所述,要比和聲,比音域,中樂是不及西樂的,因為西樂就是在這基礎上建立的。西樂是縱向的,音由高至低編織成和聲的,中樂是橫向的,合奏時以你繁我簡你簡我繁的方式交織,傳統的江南絲竹合奏即是如此。加花,變奏等方法更是可以編織華麗的編曲。因此以西樂的尺去量度中樂,是十分不公允的做法。

    至於近代至當代的中樂,又是另一回事。不過我認為大家有必要先破除種種對中樂的誤解。

    回覆刪除
  10. 但是我覺得以「戰馬奔騰」去作中樂的代表,實有不足。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中樂,首先是要放下所有西樂的概念(很簡單,廣東音樂的ti和fa都不是十二平均律,西樂人一聽第一個反應便是「中樂又對不準音」!)。如果你想要學聽,我建議先學聽江南絲竹,或者廣東小合奏,又或者崑曲京戲等吧。

    至於近代的「民族管絃樂」,又寫得比較好的,請聽彭修文和劉文金,這些是大家氣象,「好聽」「易聽」的當數關迺忠,郭亨基。郭老師現居香港。

    回覆刪除
  11. 如果獨奏樂器

    二胡請聽光明行,空山鳥語
    古琴請聽酒狂,高山流水
    笛子請聽歡樂歌,鷓鴣飛,蔭中鳥
    嗩吶請聽百鳥朝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