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2

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

有些思考性的問題,可稱為「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源於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心。李天命所謂的「思、生、死」三題是最佳例子:

(1)  如何思考得確當靈銳?
(2)  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
(3)  如何可以面對死亡而不失寧定安然?(見《從思考到思考之上》序)

不是說這三個問題沒有普遍性,然而,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最終想解答的,還是以下的問題:

(1’)  我如何可以思考得確當靈銳?
(2’)  我如何可以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
(3’)  我如何可以面對死亡而不失寧定安然?

我同意「思、生、死」是重要的問題,稱它們為「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並無貶意,我想指出的只是:即使是對哲學沒有興趣的人,也很容易認同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是重要的問題 --- 只要引導他們將那個「我」放進問題裏,便雖不至亦不遠矣。

可是,很多哲學問題都是「非自我中心」的,例如:

(4)  甚麼是公義?
(5)  有沒有客觀的道德真理?
(6)  透過感官而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7)  語言和世界的關係如何構成?
(8)  因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9)  心物二元論是否正確?

這些問題不以「我」為起點,不以「我」為終結。對哲學沒有興趣的人,不容易對 (4)-(9) 這樣的問題感興趣,但那不表示這些只是學究式的、不重要的問題。你不關心的、不覺得迫切的、與你個人生命無關的問題,也可以是最根本的哲學問題。

37 則留言:

  1. 新年過去,王Sir開年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相當 uncontroversial 吧!

      刪除
    2. //相當 uncontroversial//
      相當: I think so. 完全: Probably not.

      //(8) 因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To me, this one is the most difficult. Would you briefly outline what philosophers think?

      刪除
    3. //Would you briefly outline what philosophers think?//

      - I don't think I am capable of doing this --- I have never worked on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causation.

      刪除
    4. Okay. Would you suggest an article or a paper then?

      刪除
    5. Jonathan Schaffer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tion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ausation-metaphysics/

      Ned Hall,
      Philosophy of causation: blind alleys exposed; promising directions highlighted
      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pdf/compass/PHCO_002.pdf

      cyc

      刪除
    6. Thanks, cyc. I would recommend the introductory essay in Ernest Sosa & Michael Tooley (eds), Causation

      刪除
    7. cyc and Wong,
      Thanks

      刪除
  2. maybe an even 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 is : why should we study / think about philosophy ???

    if studying / thinking about philosophy is still all about knowing oneself, or, relating back to oneself, then maybe 4 - 9 can be still "reduced" to 1 - 3 ...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don't see how 4-9 can be reduced to 1-3. Besides, not every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problem is about knowing oneself.

      刪除
  3. 為什麼要以李的哲學問題與其他哲學問題作對比?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李的那篇序言而寫的,而且他那三個問題的確是很好的對比例子。

      刪除
  4. PL
    2012-02-03 18:13:17

    Wai-hung Wong 教授:
    //我同意「思、生、死」是重要的問題,(我)稱它們為「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只要引導他們(人們)將那個「我」放進問題裏,便雖不至亦不遠矣。

    可是,很多哲學問題都是「非自我中心」的,例如:
    (4) 甚麼是公義?
    (5) 有沒有客觀的道德真理?
    (6) 透過感官而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7) 語言和世界的關係如何構成?
    (8) 因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9) 心物二元論是否正確?//

    Wong 教授聲稱(4)-(7)// 都是「非自我中心」的//----此言差矣, 因為可以斷定:
    //它們為「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只要*引*導*他們(人們)將那個「我」放進問題裏,便雖不至亦不遠矣。//

    例如:
    (4’) 我如何分辨甚麼是公義?
    (5’) 我如何分辨有沒有客觀的道德真理?
    (6’) 我如何分辨透過感官而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7’) 我的語言和世界的關係如何構成?
    (8’) 我出生的因和行事的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9’) "我是由心物構成的" 這種二元論是否正確?

    ********************************************************

    花邊結語

    W. Wong 說:
    //我相信李天命一定非常聰明,數理邏輯了得,但哲學不能單靠聰明和邏輯……//

    1/10/2012 8:15 上午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0.html

    按:
    用 “非常聰明” 來形容李生, 是一種矮化.


    李生說:
    //在有關全能的論題上,即便是頗算聰明、成績頗佳、已屬難得的學者,一旦思方根基不穩、邏輯功力不夠,就會容易在此出錯, 以致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2012-01-15 00:11:37
    http://leetm.mingpao.com/cfm/Forum3.cfm?CategoryID=5&TopicID=4985&TopicOrder=Desc&TopicPage=1&OpinionOrder=Asc&OpinionPage=3

    按:
    即便用 “即便是頗算聰明” 來提示所指的包括了 W. Wong 教授, 也是一種誇大------尤其在 W. Wong 教授遇上 “思園智劍”之後------

    當 W. Wong 教授遇上了眾思園智劍之後, 泥足深陷, 章法大亂, 可能是頭腦失血過多, 因而愈來愈迷糊紊亂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1. 我如何分辨 P 與 NP ?
      2. 我如何分辨 SuperString Theory 和 Pseudo-science ?
      3. 我如何分辨 Mirror Symmetry 和 T-duality ?
      ...

      世上一切學術研究 (aka 學究問題) 都可以由李氏第一問導出

      得李氏弟子教誨,愚茅塞頓開!

      李天命確是古往今來邏輯學問第一、辯術第一的大哲、大智、大俠士、大宗師
      阿門! 阿門!

      刪除
    2. 宗教狂熱:)

      WTH

      刪除
    3. "眾思園智劍"

      嘩,好犀利,如果出埋天琴,王sir豈不是會全身爆裂而亡?

      刪除
    4. Matt,
      //我如何分辨 P 與 NP ?// If Lee could answer that he would likely take the million US dollar prize and run. Why bother with his logic? I bet he doesn't even understand the problem. -zpdrmn

      刪除
  5. 其實王sir這篇,正如他所說,相當uncontroversial,竟也引來擁李者的不滿反應,還要翻舊賬!唉!

    R.

    回覆刪除
  6. 我對這個「自我中心/非自我中心」的區分很有疑問,難道(1)-(3)只能是「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4)-(9)只能是「非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嗎?

    文中所言的「自我中心的哲學問題」,特點有二:
    一、 源於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心,
    二、 最終的解答要將「我」放進去。

    若如此,則一哲學問題為「自我中心」與否,與所論之課題沒有直接關係。譬如說,我的生活既愉快且充實,又從來不會有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的追問,在看到很要好的朋友生活得很不愉快後,才開始反思「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這問題,如此則既非源於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心,最終要解答的也只是「那位朋友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而無需將「我」放進去。又譬如我見到同事各方面的能力與條件皆遠遜於我,各方面的待遇卻都比我好,我希望向上司反映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為了可以以理服人,我開始思考「甚麼是公義」,期望加強我在爭取應得權益時之理據,最終想解答的,是「我得到甚麼待遇才是公義的」。

    此文大概是緣於不滿意李天命將(或只將)(1)-(3)視為哲學的最根本問題,我也認同不是所有哲學問題皆有關人生,無關人生的哲學問題不必然價值更高,只是覺得這個「自我中心/非自我中心」的區分不容易講得通,且不能帶出一些無關人生的哲學問題也可以很有價值的意思。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對哲學沒有興趣的人,不見得不容易對(4)-(9)感興趣。例如上述第二個譬喻中的「我」,可以對哲學毫無興趣,純因實務需要而對(4)感興趣;又如對哲學沒有興趣的科學家和語言學家,也可以分別對(6)和(7)感興趣,只是他們要求的解答與研究哲學的人所要求的不同而已,難道只有透過哲學思慮之方式來掌握(4)-(9),才稱得上對這些課題有興趣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二、 最終的解答要將「我」放進去。//

      - 我的意思是解答(1)-(3)的最終目的是解答(1')-(3') --- 有了(1)-(3)的答案,便會有(1')-(3')的答案,而不是(1)-(3)要透過解答(1')-(3')來解答。

      //我的生活既愉快且充實,又從來不會有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的追問,在看到很要好的朋友生活得很不愉快後,才開始反思「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這問題,如此則既非源於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心,最終要解答的也只是「那位朋友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而無需將「我」放進去。//

      - 在這個情況,你可以說那反思最早的源頭不是對自己生命的關心,而是對那朋友的生命的關心,然而,除非你已認為自己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否則很難明白你為何會認為生命的意義對你的朋友來說是問題,對你來說卻不成問題。還有,就算你認為自己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對朋友生命的反思也會刺激你思考你對自己生命的看法是否正確,從而對「我如何可以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有一個較確定和豐富的答案。相信你不會真的認為:「我對生命意義的問題有興趣,只是因為我想知道我的那位朋友如何才可以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至於我自己是否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我是毫不關心的。」

      //又譬如我見到同事各方面的能力與條件皆遠遜於我,各方面的待遇卻都比我好,我希望向上司反映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為了可以以理服人,我開始思考「甚麼是公義」,期望加強我在爭取應得權益時之理據,最終想解答的,是「我得到甚麼待遇才是公義的」。//

      - 「甚麼是公義?」關乎的不只是個人的待遇和實際生活,需要思考的還有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假如你關心的只是「我得到甚麼待遇才是公義的」,恐怕你思考的並不是「甚麼是公義?」這個大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對哲學沒有興趣的人,不見得不容易對(4)-(9)感興趣。例如上述第二個譬喻中的「我」,可以對哲學毫無興趣,純因實務需要而對(4)感興趣;又如對哲學沒有興趣的科學家和語言學家,也可以分別對(6)和(7)感興趣,只是他們要求的解答與研究哲學的人所要求的不同而已,難道只有透過哲學思慮之方式來掌握(4)-(9),才稱得上對這些課題有興趣嗎?//

      - (6)和(7)可以用來表達哲學問題,也可以用來表達科學(廣義也包括語言學)問題,至於這兩種問題如何區分,或是否真的有區別,則是個很複雜的 metaphilosophical problem,難以在這裏討論。Barry Stroud, Th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ical Scepticism 的 Chapters II & III 對這問題有非常 illuminating 的討論,可參考。

      最後,我想指出「自我中心/非自我中心」並不是個 sharp distinction,有些哲學問題不明顯屬於其中一類,但 typical 的例子還是有的。

      刪除
  7. 謝謝回應!三點追問:

    //「甚麼是公義?」關乎的不只是個人的待遇和實際生活,需要思考的還有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

    這點完全同意!然則「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就不須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嗎?這些不也是超出了「自己生命關懷」的範圍嗎?

    在得到「甚麼是公義?」這個大問題的解答以後,難道我們不會繼續追問如何才能於生活中或社會中踐行公義?於面對不公義之情狀時我當如何回應等一連串問題嗎?若然,則又如何能把「我」去掉?

    「最終的解答要將『我』放進去」的「最終」,是取甚麼意義下的「最終」?「最終」的判準是甚麼?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點完全同意!然則「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就不須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嗎?這些不也是超出了「自己生命關懷」的範圍嗎?//

      - 可以這樣比較:假如你獨自隱居深山,與世隔絕,思考「甚麼是公義?」,你仍然要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因為「甚麼是公義?」是在那些大脈絡裏出現的問題;還有,雖然你的答案不能應用到自己的生命,假如你認為已解答了那問題,你是不會認為那解答仍有所欠缺的。

      假如你獨自隱居深山,與世隔絕,思考「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你不一定要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因為「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這問題即使在獨自隱居的生活也會出現。還有,假如你認為已解答了那問題,可是,你的答案卻不能應用到自己的生命,你是會感到那解答仍有所欠缺的。

      //在得到「甚麼是公義?」這個大問題的解答以後,難道我們不會繼續追問如何才能於生活中或社會中踐行公義?於面對不公義之情狀時我當如何回應等一連串問題嗎?若然,則又如何能把「我」去掉?//

      - 可參考上面那兩段。此外,提出公義的理論和嘗試實踐那理論可以是兩回事,看看 John Rawls 的例子便知。

      //「最終的解答要將『我』放進去」的「最終」,是取甚麼意義下的「最終」?「最終」的判準是甚麼?//

      - 那句話是你寫的,不是我寫的!我的原文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最終想解答的,還是以下的問題」,意思是:假如(1)-(3)的答案不能提供他們(1')-(3')的答案,他們會感到不滿足,仍會追尋下去。

      刪除
  8. 可能你已解說得十分清楚明白,但我仍未能掌握「自我中心/非自我中心」這區分之理論根據,若仍有耐性,請繼續指教。

    //假如你獨自隱居深山,與世隔絕,思考「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你不一定要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因為「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義?」這問題即使在獨自隱居的生活也會出現。//

    我的回應是:假如你不考慮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你不可能獨自隱居深山。假如你處於春秋時代的中國,山川河嶽皆為統治者的私產,平民百姓根本不能進入,你根本不可能獨自隱居深山;假如你處於西元三、四世紀的羅馬帝國,城市與鄉村皆受到蠻族入侵之威脅,獨自隱居深山絕對可以避開蠻族的搞擾,因為在蠻族探訪你時,你早已在深山中餓死了;今天的香港,既無蠻族入侵,山川河嶽亦非禁地,但誰能在香港的某深山隱居而仍能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地過活?說了這麼多,仍沒有否定你的說法,因為你所提出的前件並不容易出現,我只想說:我不認為生存的問題,可以化約為純粹的個人問題,而與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無涉,也就是不可能脫離於「大脈絡」而仍能有周詳之考慮。

    死亡問題同樣不能化約為純粹的個人問題,例如古羅馬人在患上一眾醫生也認為是治不好的大病後,會以拒絕治療且不再飲食的方式慢慢離世,寧願有尊嚴地死去,亦不為多加一刻之壽數而賴活,若古羅馬人身處於立法嚴禁任何方式之安樂死之現代國家中,他們仍能寧定安然地死去嗎?

    我同意在思考生死問題時,若思考所得不能應用諸一己之生命,是會感到有所欠缺的,也完全同意提出公義的理論和嘗試實踐那理論可以是兩回事,但不明白為何公義問題會與生死問題有這個差別,難道我知道了甚麼是公義,卻長期處於受壓迫之環境中,這會沒有欠缺嗎?

    (1)-(3)的解答為何不能讓人滿足,非要尋求(1`)-(3`)不可?而(4)-(9)的解答為何就能讓人滿足,不再他尋?為何追問(4)-(9)的人,最終不會想解答以下的問題?(照抄樓上的留言,惟(7’)有所改動)

    (4’) 我如何分辨甚麼是公義?
    (5’) 我如何分辨有沒有客觀的道德真理?
    (6’) 我如何分辨透過感官而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7’) 我所運用之語言和我之世界觀的關係如何構成?
    (8’) 我出生的因和行事的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9’) "我是由心物構成的" 這種二元論是否正確?

    你憑甚麼斷定(4)-(9)這些問題不以「我」為起點,不以「我」為終結?這個斷言有理論基礎嗎?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Edwin Wong,

      //可能你已解說得十分清楚明白,但我仍未能掌握「自我中心/非自我中心」這區分之理論根據//

      - 我提出那個區分,只是一個粗略的看法,只要有適當的例子,就可以用來理解一些哲學問題的一個分別,但這談不上是理論。

      //我不認為生存的問題,可以化約為純粹的個人問題,而與社會安排、政治結構、法律制度等無涉,也就是不可能脫離於「大脈絡」而仍能有周詳之考慮。//

      - 我沒有說可以這樣化約,只是指出思考生命意義和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在思考歷程上的密切關係。只要人活著,能思考生命意義的問題,就會想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如何才可以有意義等,即使是獨自隱居深山也是如此。

      //死亡問題同樣不能化約為純粹的個人問題//

      - 參考上一段。

      //難道我知道了甚麼是公義,卻長期處於受壓迫之環境中,這會沒有欠缺嗎//

      - 當然有欠缺,但不是因為你解答不到一個對應於「甚麼是公義?」的個人問題。

      //(1)-(3)的解答為何不能讓人滿足,非要尋求(1`)-(3`)不可?//

      - 這個問題不容易答,屬於 psychology of philosophy,我需要多思考一下。

      //(7’) 我所運用之語言和我之世界觀的關係如何構成?//

      - 你似乎誤會了(7)的意思;(7) 跟世界觀沒有關係。

      //你憑甚麼斷定(4)-(9)這些問題不以「我」為起點,不以「我」為終結?這個斷言有理論基礎嗎?//

      - 可以說是經驗之談吧(看討論這些問題的書和跟研究這些問題的哲學家的討論)。

      刪除
  9. 打少徂: 思考問題 只係手段 問題係咩 只係其次
    就算手段最終影響自己 目的不在於此
    此之為副作用 唔計目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又再del orz... 再速打

      題目改為"「我」的哲學問題"更佳 恐混淆「自我中心」用法

      思考問題 為己定為人
      "如何得到智慧?"
      "如何得到智慧?我要變聰明!" 為己
      "如何得到智慧?我要教人做人!" 為人
      "如何得到智慧?我要學懂做人!再教世人!"為己又為人
      利益定義 心態問題
      某人覺得智慧重要 他人則不然
      思考問題 只係手段 問題係咩 只係其次
      手段影響自己 目的不在於此 此之為副作用 不是目的

      為眾人耳朵(!?) 為你地 我解決問題 為己又為人

      題外話:提李氐門生一句 唔好再討論王師既文章
      見明報討論區 十之八九視王師為無料到之人 戲稱"汪汪"
      比喻為狗 可愛?? 話人渣 又點計
      雙方都恁好 何必看人低? 請君留一線 他朝好相見

      對Edwin說:小心語氣
      "你憑什麼...?" 反問 質疑
      "完全同意「!」" 感歎號 情緒高漲
      討論區共識:看輕王師
      因此 判斷"情緒高漲"為激動
      結論:你有小小激動 請君冷靜

      感想:拳賽好刺激 不過血腥 我唔係幾鐘意睼 更唔想落場打埋一份
      學生思維 諸君勿笑 一拳定音 討論結束 輕鬆看文章~

      刪除
    2. //題目改為"「我」的哲學問題"更佳 恐混淆「自我中心」用法//

      - 謝謝你的意見。Edwin 的語氣沒甚麼,我完全可接受。李氏門生在別處說的話,我更不會在乎。

      你的幾個留言被濾到 spam box,我不小心 delete 了,Sorry!

      刪除
  10. 嘩!王sir,好大段稻草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Oh! 小弟認為有人寫了一大段野歸咎他有意無意曲解/錯解了你的東西

      刪除
    2. 點樣曲解法囧"??<--中徂招都唔知

      刪除
    3. 哦 我睼到了...=0="....
      死火 做徂搶劫的士兵tim/_\"....
      不過都解埋點解 我怕我再諗錯orz

      刪除
  11. 咁樣可以無限loop死:

    (8’) 我出生的因和行事的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9’) "我是由心物構成的" 這種二元論是否正確?
    -->
    (8’’) 我同「我出生的因和行事的果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又有咩關係呢?
    (9’’) 我同「"我是由心物構成的" 這種二元論是否正確?」又有咩關係呢?

    回覆刪除
  12. 最搞笑係李天命無講「自我」,係咁我來我去都係多鬼餘。

    回覆刪除
  13. 如何証明自己不是活在「The Matrix」?


    1:感官經驗是知識唯一來源。

    2:本人將「感官」(眼‧耳‧鼻‧舌‧身體)稱為:「渠道」

    3:本人將透過「渠道」所接收的稱為:「資料」。

    4:假設「渠道」及「資料」可靠度有99.999‧‧‧∞

    5:即是「渠道」及「資料」仍然有可能出錯。

    結論:如果只要其中一項出錯或全部出錯,則「知識」這座大廈會完全崩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