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

讀書而存終敵之心


有些道理,表面意思很容易明白,但沒有恰切的經歷和體驗以及深刻的反省,便難以心領神會並身體力行,而這經歷、體驗和反省所需的時日,則因人而異,有可能到老死那天依然障蔽未除。

有這番感慨,是因為今天在《十力語要》讀到以下這幾句:

讀書而存終敵之心,則必故意挑剔,故意存疑;而初讀時,未挾敵意,或有正解,轉因後之敵意而消失,豈不可痛?古今大智人,其於讀書所獲心處,恆反覆體認,愈印愈深,而後所見益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卷三〈答張君〉)

我年青時讀書確有類似的毛病,無論看的是甚麼書,總是先找錯處或寫得不好的地方,然後批評。為何有此毛病?一部份是性格吧,也許還有其他心理因素和個人經驗的影響,但我不打算進一步自我心理分析了。我到近年才逐漸擺脫這毛病,現在讀書,已做到多著眼於可觀之處,不「故意挑剔,故意存疑」;即使留意到錯處或寫得不好的地方,如果那可觀之處足夠可觀,便以「瑕不掩瑜」視之。

「讀書而存終敵之心」的毛病所在,是令讀書難有所得。如果讀的是壞書,無論是不是有終敵之心,亦不會有甚麼得著,因此,這裏說的「令讀書難有所得」,指的只是好書。讀好書而存終敵之心,便容易錯過書的種種好處,只知批評,不懂欣賞;假如你認為「敵」已被「終」了,你還會從這書學到甚麼東西嗎?這樣的讀書經驗,如果說有得著,極其量只是批判思考的練習,頭腦得到磨鍊而已。

讀書好比交朋友,如果遇到值得成為好朋友的人,便應好好珍惜和欣賞,人生亦因而更加充實和精彩。

3 則留言:

  1. 那又怎樣看胡適「為學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的格言﹖
    (當然他主要是在強調批判思考)

    回覆刪除
    回覆
    1. 胡適風格較近現代學者,佢係要諗題目、寫paper的。另一方面,「疑」唔代表要反駁作者,而係想「反覆印證」、進一步澄清作者的想法。係依個意義上,胡同熊既講法其實唔大矛盾。

      刪除
    2. 我表達的觀點與羅素所說的沒有抵觸,因為「讀書而存終敵之心」其實是待人(即書的作者)的態度多於是為學的態度;當然,我不是鼓吹對所讀的書-即使是好書-全盤接受,只是認為「先找錯」不及「先欣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