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3

策略文章

政治評論裏有一類文章可稱為「策略文章」,作者不是真的在評論或討論問題,而是為了透過文章的影響力達到政治目的;因此,這些文章的內容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心見解,討論的也可以只是個偽議題,甚至引用的資料(有意或無意地)不盡不實,但對作者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只要能推動策略便成了。

只要能影響目標讀者,達到推動政治策略的目的,就是成功的策略文章。當然,要能影響目標讀者,最好就不讓他們知道文章的目的只是要影響他們,否則令他們起戒心,效果就會減弱;這有點像在說謊前沒理由先表明「我要欺騙你」,以免謊話白說。不過,有些早有立場的人倒不介意受策略文章影響;他們沒有獨特見解,這些策略文章對他們來說不啻是引路明燈,令他們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策略文章,最好是由言論領袖來寫,那樣才較容易在自己這方造成一呼百應的效果。假如言論領袖同時是學者教授之類,被認為是有識之士,那麼,文章的影響力便可能伸延到相對中立的人士,說不定可以吸納一些新的支持者。

策略文章受到批評時,尤其是當批評來自政治對手,作者可以用「這只是策略文章」或「這是政治文章,不是學術論文」來打發;就算對方指出了文章裏的邏輯或事實錯誤,作者也可以這樣回應,甚至只是對批評嗤之以鼻,擺出一副「你不懂政治」的姿態。

政治,的確難懂,但培養出分辨策略文章的能力,對這種文章加強戒心,便較不容易受人煽動或愚弄,總有點自我保護的作用。

原創的策略文章其實不容易寫得好,要有點學識見地才成。那些拾人牙慧,寫文章講來講去三幅被的,只配叫做「寫手」;等而下之只懂破口大罵煽動仇恨的,連寫手也不如,只能稱為「打手」。

9 則留言:

  1. 這類文章有其魔力,讀後會令人熱血沸騰,叫擁護者更加沉迷其中.如果可以,真想知道這一類文章有甚麼特徵,令我可加以辨認.
    我自己看,這類文章喜歡找一堆選擇了的事實來證明他的觀點. 既是事實,讀者便以為是真,但忽略了這是經過篩選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丫,教授講講分辨的方法.

      yui

      刪除
    2. 判斷這回事,沒有定法的啊!

      刪除
  2. are you implying this " 孔誥烽教授鴻文〈什麼是中國人?〉 "
    it is a propaganda under the disguise of academic discussion by an agitator.

    dr Who

    回覆刪除
  3. 你呢個隔岸觀火的象牙塔怪人,大公報D社評又唔攞出黎批判下?用你的哲學思維,你呢篇又何嘗唔係策略文章?你有何嘗唔係打手? 你唔夠quali去做意見領袖, 如果夠, 我相信你都係用文章宣揚自己政治理念啲寫手! (Sorry,憑你要靠評論金庸出書已經證明你都係拾人牙慧之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評論金庸等於拾人牙慧?真是欲加之罪......

      刪除
    2. 不是人人恨做言論領袖的。

      刪除
  4. 本土狹隘,哲人無畏。

    回覆刪除
  5. 其實政治爭拗中的各方各派都普遍利用「策略文章」來「透過文章的影響力達到政治目的」。例如之前就已有「護法學者」或「中宣部」要員發表過「討論」普選的文章,最近更借助以中國社會社學院發表《法治藍皮書》來進一步加強和增大「透過文章的影響力達到政治目的」
    http://hk.news.yahoo.com/社科院指或需釋法落實中央不任命特首權-103100762.html
    http://hk.news.yahoo.com/中央曾拒任命多名高官-225013549.html

    所以,相信「策略文章」已是政治爭拗中各方都普遍使用和慣常的做法,各方都是希望利用文章去「說服」民眾相信自己一方才是對的;強勢的一方甚至可以利用文章發出「預警」,以便起到使人「不得不服」的效果。

    中國的政治當然是帶有「中國國情」(民族性?)的政治,香港現在已回歸中國,要實行不帶有「中國國情」的西方民主政治恐怕已行不通了。若再加上中國人的「內鬥性」,則可再重現歷史:
    「滅六國者非秦也,六國也」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103/-1881-3156364/1.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