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ap.kaiwind.com/)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這一則頗費解。字面意思很清楚,費解的是其中義理,尤以前半為甚。
錢穆《論語新解》云:「本章言學者當自強不息,則積久而終成。若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進,皆在我,不在人。」這個解說點出了兩個道理,一是「自強不息,積久終成」,另一是「其止其進皆在我」,但錢穆沒有說明兩者的關係。此外,雖然「自強不息,積久終成」可以用來解釋「雖覆一簣,進」,卻不見得能解釋整則的義理,因為「未成一簣,止」看來是放棄而非進取。
成語有「功虧一簣」,典出《書經.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用來形容功敗垂成,前功盡廢,那不是好事,不應該仿效。孔子說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不就是功虧一簣嗎?怎可以用來表達「自強不息,積久終成」的道理?因此,我認為《論語》這一則的義理根本不是「自強不息,積久終成」;既然這樣,我也不認為錢穆須要解釋「自強不息,積久終成」與「其止其進皆在我」的關係。
那麼,這一則的義理是「其止其進,皆在我,不在人」嗎?那要看如何理解「吾止也」和「吾往也」的「吾」字。錢穆似乎是將「吾」理解為泛指的「我」,例如「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 [...]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人間詞話》) 中的「我」,不是實指任何人,所以表達的是有普遍性的道理。然而,這樣理解《論語》這一則的「吾」字,從而推出「其止其進皆在我」的道理,是說不通的,理由很簡單:對很多人來說,「其止其進」需要別人的指導或意見,否則容易出錯;假如堅持「皆在我,不在人」,便很可能只是自視過高、剛愎自用。換句話說,「其止其進皆在我」並不是有普遍性的道理。
我認為「吾止也」和「吾往也」的「吾」是實指孔子,這一則不過是夫子自道,沒有表達甚麼普遍的義理。《論語》裏有很多則的「吾」字都是實指孔子,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 「吾道一以贯之」 (〈里仁〉)
;同是〈子罕〉篇,「吾」字實指孔子的也有多處,例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吾有知乎哉?無知也」、「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是形容自己的修為,他已到達「其止其進皆在我」的境界;在別人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在孔子則是應止則止,因為他有能力判斷,即使是只差一簣便完成,是否仍然有「止」的充分理由
--- 如有,即止。
這時的孔子,也許還未到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但至少應該已是「不惑」了,所以才做到「其止其進皆在我」。對此,我們可以高山仰止,努力修養,希望有朝一日到達這個境界。
認同王Sir之說法。其義相信是:做事應有「我」之主見,「該做則做,該停則停」或「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無關「自強不息」或「功虧一簣」。
回覆刪除只是該進還是該退、該做還是該停,只要他/她是人就算是被奉為「聖人」或「偉人」也都可能會犯錯。
事實上單靠某些「聖人」或「偉人」的判斷而導致歷史上出現過「人禍」的事件似乎也是屢見不鮮的事。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回覆刪除個人認為當作如是理解:
"譬如為山",連一簣也不作,便永遠不會完成那山。於我亦是毫無作為。
"譬如平地",儘管衹是倒上一簣,致少土地已有改進。於我亦有所得益。
「譬如」之說相信是以兩個例子,一個是即將完成但還差一簣而未完成的例子即「未成一簣」;
刪除而另一個例子則是離完成還有很遠需要有很多簣但卻只是覆了一簣的例子「雖覆一簣」;
在這兩種情況之下,要「止」或「進」都顯然不是容易的事。
相信孔子用這種「反差對比」能更好地說明了要做到「吾止也、吾往也」都是很不容易的,大概是告誡人們做事要「有決心,有恆心」。絕非「毫無作為」。
因著一個"雖"字,已知"未成"之意當不是"即將完成但還差一簣而未完成"。否則便令人(我)奇怪為何兩段連接不上。
刪除獅子山缺失了一簣泥,也還是獅子山。
做學問,如為山,將完成但還差一簣而未完成..... 那甚麼叫做"學海無崖"?而做學問者,豈可預知"還差一簣而未完成"之理?
難道孔子言談沒有邏輯?(當然,那些年還未發明「邏輯」。)
做學問,如為山,若連"一簣"泥也"未成",停"止"了,那我做學問之途也終"止"了。
做學問,如平地,"雖"倒上"一簣"泥,已有改"進",那我做學問之途已可以繼續前"往"了。
這不是更易明白、更工整 及 更合乎「邏輯」?
況且我看下出孔子是: "用這種「反差對比」能更好地說明了要做到「吾止也、吾往也」都是很不容易的,大概是告誡人們做事要「有決心,有恆心」。" ... 甚麼是 "很不容易"?
我一早已言明是"個人認為當作如是理解"。又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已心中的一部「論語」吧!?
"我看下出" should be "我看不出"。Sorry。
刪除//獅子山缺失了一簣泥,也還是獅子山。//
刪除君此言差矣,可謂笑話一樁。
「九仞山」乃「獅子山」乎?
//甚麼是 "很不容易"?//
刪除"是很不容易的"--> 是殊不易的
"獅子山缺失了一簣泥,也還是獅子山。"
刪除這句話有甚麼邏輯問題?有人講過「九仞山」乃「獅子山」嗎?有人提過「九仞山」嗎?孔子說"譬如為「九仞山」"嗎?誰人在違反邏輯?誰人在攪笑?
我真的不明白 "要做到「吾止也、吾往也」" 為何會是 "都是很不容易的 / 殊不易的"!「吾止也、吾往也」,有何難度?
"獅子山缺失了一簣泥,也還是獅子山。"但卻非九仞之山。
刪除『有人提過「九仞山」嗎?』建議閣下惡補一下相關典故,或許會明白「未成一簣」是不是「連"一簣"泥也"未成"」之意。從而或會明白『「吾止也、吾往也」,有何難度?』。
《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孔傳:「八尺曰仞。」七十二尺的山...算是甚麼山!?
刪除就算孔子講過「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奇實極可能唔係),亦唔證明 "未成一簣" 在文中是對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來說,更證明唔到是"九仞欠一簣"的意思。依中文文法理解,亦無可能咁解。唔通孔子啲中文差到唔識講 "終欠一簣,止,吾止也",或用其他更清晰的語句?!依你講法,佛經用到 "未成佛道",咁又可以點解?唔通係講完成了九成九的甚麼東西,除了"佛道"?你咪死雞撐飯蓋,令到孔子啲中文水平低端化。
佛經有句「譬如為 x,未成佛道」?
刪除//唔通孔子啲中文差到唔識講 "終欠一簣,止,吾止也",或用其他更清晰的語句?!//
刪除孔子唔講「終欠一簣」到底係孔子啲中文差定係你啲中文差呀?
//你咪死雞撐飯蓋,令到孔子啲中文水平低端化。//
其實呢句啱你多啲喎..
妙解!人走上歧路時,往往會「一路走到底」,因為「返唔到轉到」;要做真正的好事時,往往畏其艱巨而不行。「其止其進皆在我」,那真是了不起的境界!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就為夫子的話,做一次白話句解,看看理解又如何?
回覆刪除夫子說:「做人行事,就如堆一座山,你沒成功,只為欠了一簣沙,要停步了,我再也不能上到這山上了。(可惜❗);
做人行事,也如鋪一條平路,你成功了,就因為推下這最後一簣,我可以行了,走過這大道了。(謝謝❗)」
爲山九仞,功虧一簀哪一句,可能帶出負面情緒,夫子這一段,意在鼓勵,所以句式有點不同。
夫子說話很多時面對面說,便不提你了,但表達己意,不想混淆,便會用「吾」,這樣清楚一點。
或者再改一改先前的語譯如下:
刪除夫子說:「做人行事,就如堆一座山,你沒成功,只為欠了一簣沙,你這樣就停止了,噢❗我再也不能上到這山上了。;
做人行事,也如鋪一條平路,你成功了,就因為推下這最後一簣,你是進取的,我這就可以走過這大道了。」
論語是孔子的話語,但紀錄的卻是弟子,所以在不同的篇章,有很相似又不全相同的情況,可能出於同一次講話,或差不多的說說,跟不同的弟子說了,當然也難免有些紀錄上較怪的句子。
回覆刪除例如:
衛靈公(十八)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 里仁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憲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屬於筆記,文筆自然沒有《孟子》七篇般精細了,
回覆刪除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同樣是子曰,禮記的句子,一般都比論語完整和流暢,應該是寫得比較有規劃,有目標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