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誰先走最好?


八十八歲電影武術指導及導演唐佳墮樓身亡,看報道後有點感慨。唐佳的妻子是粵語片著名女星雪妮,兩人結婚五十多年;唐佳之死,一說是雪妮罹患胰臟癌,須住院治療,情況嚴重,他不堪壓力,因而自殺。還有報道說唐佳曾向兒子表示,希望能和妻子共赴黄泉;不過,他這樣先走,這個希望是不可能實現了。

唐氏夫婦婚姻關係如何,我當然不得而知;如果真的是鶼鰈情深,那麼,唐佳那個「共赴黄泉」的希望,便容易理解,只可惜做不到。一個人找到理想的伴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始終如一地互相深愛,是天下一等一的幸運與幸福,可遇不可求。然而,到兩人都垂垂老矣,其中一個先走,繼續存在的那個時刻思念對方,頓覺孤寂難堪,人生殘缺;就算有非常關心自己的兒女和親友,也肯定無法重新感到人生美滿,甚至在連綿的心靈痛苦中度過餘下的歲月。

我曾經在《蘋果日報》專欄寫過一篇文章,講述年邁的(九十七歲)哲學家 Herbert Fingarette 如何不願意死去,儘管客觀上他可說已生無可戀,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愛妻數年前逝世,令他經驗到自己的生命從此有一個無法彌補的大洞。「無法彌補的大洞」是很恰當的比喻,這樣的大洞,空淒切,任何人都不能彌補。

如此看來,恩愛的老夫老妻,早死的那個(一般來說)會經歷少一些痛苦的日子。既然深愛對方,自然不想她/他多受痛苦。那麼,是否便應該希望對方比自己早死?如果想自己先走,是不是自私?

理性上說,是應該這樣想。可是,人並不是純粹理性的動物,人的情感很多時候不受理性規範,難以用理性衡量。你深愛一個人,情感上自然不想她/他死,想兩人一直在一起;你也不想自己先走,因為你走了,還是不能和她/他在一起。因此,你最想的,應該是唐佳說的「共赴黄泉」。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但很少人會做得出,那就是一起自殺。除了這樣,就是靠運氣了:兩人同時意外身亡。

不少人忌諱談死亡,但我百無禁忌,故可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