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人云翊雲

美籍華裔作家李翊雲今天在大學裏的演講吸引了不少觀眾,其中除了好些英文系的教授和學生,還有不少華人教授慕名而來,因為當今以英文為第二語言寫作而如此成功的,除了哈金,便只有李翊雲一人。哈金和李翊雲都獲過不少美國的文學大獎,在華語世界認識哈金的人較多,但在美國文學界,兩人的名氣不相伯仲;李翊雲還得過有 “genius grants” 之稱的 MacArthur Fellowship (每個 fellowship 獲得美金五十萬元,而且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在華人文藝創作者中絕無僅有。

李翊雲在中國出生和長大,本來讀的是理科,在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才到美國艾奧瓦大學深造免疫學,準備讀到博士,後來發覺對寫作有強烈興趣,決定棄理從文,並進入享負盛名的 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寫作。她到二十多歲才開始用英文寫作,不出十年便寫出得獎的作品,真是驚人,沒有極高的語言和創作天份是不可能的。

我以前沒讀過李翊雲的作品,這次她來演講,有幾個同事建議一起讀她最新的短篇小說集 Gold Boy, Emerald Girl(也是書裏其中一篇的題目),然後討論一下,作為聽她演講的一點背景知識。我沒有時間把全本書讀完,但讀過的都給我極好的印象,文字簡煉,人物生動,心理描寫複雜而有層次。在討論會裏,一個英文系也是寫小說的同事盛讚李翊雲的人物刻劃和說故事的能力,我問他有沒有覺得李翊雲的英文有不地道或生硬之處,他說完全不覺得,並立刻選了一段寫景的讀出來,說那文字好得可以媲美海明威!(順便一提,我問這同事知不知道 “Gold Boy, Emerald Girl”  --- 「金童玉女」的直譯 --- 是甚麼意思,他說不知道;我便略為解釋,他聽後恍然大悟,說那是個很貼切的題目。)

李翊雲的演講主要是談她的創作體驗,並用她寫的幾個短篇做例子,講得很有趣味。她的英語相當流利,只有輕微的普通話口音,然而,她講說話時的辭彙遠不及她小說裏的豐富,而且間中用詞不當和犯文法錯誤。演講前的晚餐我有份出席,坐在李翊雲旁邊,跟她談起用第二語言寫作的困難,她說自己視英語為第一創作語言,因為她從未用過中文創作,寫作時亦只用英文思考。我不會反對她這個說法,但寫作跟說話畢竟不同,可以慢慢修改琢磨;聽過她的演講,我認為英語口語仍是她的第二語言。當然,英語說到她的水平已不容易,英文要寫到她的那樣漂亮便難乎其難了。

18 則留言:

  1. 李的書我沒讀過,但看過王穎把她的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拍成電影,很不錯的故事。今日在fb讀到一段信報占飛寫的話,他說:「文學是與現實的碰撞和對質,電影卻是對現實的逃避和否定;看慣電影的人不僅不會知道閱讀的好,可能連進入閱讀的狀態也有困難。」我想我是他所說看慣了電影的人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看不出占飛的話有何根據.........

      刪除
    2. 看電影和看書是不同的經驗,但不會互相排斥吧?

      刪除
    3. 看電影和看書當然不排斥。我發揮一下占飛的意思:單靠電影而又抗拒閱讀,不能對現實有很深刻的了解。

      sweir

      刪除
    4. 我以為,很在乎你看甚麼電影,讀甚麼書。如果你只讀言情小說,只看av,咁無人幫到你。籠統地將書放在電影之上,有點嘩眾卻未能取寵。

      刪除
    5. 現在再細讀才讀到金句中的毛病,閱讀不只限文學,也有低俗小說,電影有很多層次,有av有荷里活片也有經典大師作品。

      刪除
  2. 要不要請方舟子先生檢查一下她背後有沒有寫作團隊?: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她對自己作品的內容瞭如指掌,不會是有代筆的啦!

      刪除
  3. 偏離了這個blog post,對不起。我記得版主在一段時間之前說應承了為校方開教一門教東方思想的通識課。 但後來卻沒有在blog中提到此事的後續,不知是結果不成事,或是這門課的教授沒有可供作談話之資的興味?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一課的 proposal 沒有被通識改革委員會接納,不會開的了。

      刪除
  4. //她說自己視英語為第一創作語言,因為她從未用過中文創作,寫作時亦只用英文思考。我不會反對她這個說法,但寫作跟說話畢竟不同,可以慢慢修改琢磨;聽過她的演講,我認為英語口語仍是她的第二語言。當然,英語說到她的水平已不容易,英文要寫到她的那樣漂亮便難乎其難了。//

    But is it necessary for a language to be "perfectly spoken" in a "grammar and accent free" way to make it one's first language? By definition, Cantonese is my first language, and English is my second. I don't speak neither perfectly. I go about my life "thinking" in English during my waking hours or even in dreams - and I don't even know when I made that switch. I think with my accent and my imperfect grammar in English.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 am interested in and perhaps I will ask my linguist friends about it. While most TESOL research (understandably) focuses on new language learners, I wonder if there is something out there about the progression of a 2nd language over time.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see your point. One's first language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ly spoken (indeed, no one speaks perfectly), but I think the grammar has to be mostly internalized.

      刪除
  5. 看維基才知是Li Yiyun,原來我讀過她的《The Vagrants》,一路讀一路呵欠連連,悶極難忍,這是少數我讀後連作者、書名、內容一併忘記得乾乾淨淨的書,和你的感受恁地南轅北轍!!!

    回覆刪除
    回覆
    1. 李翊雲以寫短篇著名,你說的那本是長篇,可能不及她的短篇那麼好(但我沒看過,只是猜想)。試看看這個短篇:Sweeping Past

      刪除
  6. 读过哈金几则移民短篇故事,觉得很好。文字中国味很浓,如“肉包子打狗”之类中国人读来能马上联想出是中文的习惯表达。有评论指哈金文笔一般,但故事出彩,像欧亨利善于在文末给读者来个"twist"。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金我只讀過一個短篇,很普通,遲些讀他的成名作 Waiting,看看是否真的那麼好。

      刪除
    2. I like Ha Jin's "A Free Life." Actually I like it better than "Waiting."

      刪除
    3. I will read Waiting first; if it is good, then I will read A Free Life.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