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樂談起入讀文理學院與入讀大型大學的分別,他提到一點,相當有趣:不少選擇入讀文理學院的學生都有所謂
'special snowflake syndrome'(姑且譯作「特別雪花症候群」) 。這些學生相信自己很特別,應該得到特別的教育;他們認為文理學院學生少,師生比例也較低,入讀後會得到特別的照顧,不像入讀大型大學,只是大學裏的一個數目字(just
a number)。
每朵雪花都跟其他雪花不一樣(準確點說,是兩朵雪花形狀完全相同的或然率極低),因此,可以說每朵雪花都是特別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患有特別雪花症候群的人,就是自以為特別,不但如此,還認為由於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別人也應該視他為特別,給予特別的對待。
美國不少家長都慣於對子女說他們是特別的("You
are special!") ,加上人的心理本來就有需要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少學生患上特別雪花症候群,也就不是甚麼奇怪的事了;如果是有不一般的嗜好或課餘活動的,例如喜歡文學、哲學、或藝術(這在美國的學生中並不一般),就更容易患上此症,還可能病情不淺。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單是指紋,就絕少會相同;即使沒有任何一個特徵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會有另外一個人跟你完全相同。然而,這種「獨特」或「特別」,人人都有,所以就沒有甚麼特別了。所有雪花都不一樣,但所有雪花都不過是雪花,沒有任何一朵雪花顯得與眾不同,沒有任何一朵雪花
stands out。
如果因為自以為是「特別」的,便要求別人視自己為特別,並給予特別的對待,那是不切實際,碰釘和失望的時候居多。其實,有些人不自覺地混淆了「特別」和「優越」---
特別的人不一定優越,大多數人會另眼相看的,是優越,不是特別。
有趣的是,有時優越而不特別,也會吃虧。例如在美國成績優越的亞裔中學生不少,可是,他們的優越之處都大同小異(SAT很高分、校內成績亦極好、彈鋼琴或拉小提琴、得過不少獎項等等) ,像倒模出來的一樣,被人稱為 'cookie-cutter
Asians'。這些學生申請競爭最激烈的大學時,就屬於優越而不特別;由於人數多過這些大學想錄取的亞裔學生,在與其他族裔的學生競爭時,便隨時會輸給一些沒那麼優越、卻較為特別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