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之樂
出游從容 化而為鳥
(移至…)
關於作者
▼
20250319
一則奇怪的伊索寓言
›
最近買了一本英譯的《伊索寓言》,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閑時隨便翻一頁來看一兩則寓言,也是生活趣味。今天讀到一則奇怪的寓言: 〈狼、狐狸與三句真話〉 一隻可憐的狐狸落入了狼的魔爪。她哀求狼饒她一命,不要殺她,畢竟她已經年邁。狼說:「我以森林之神的名義發誓,如果你能告...
4 則留言:
20250221
AI 能取代這個嗎?
›
本月初在大學電郵裏收到通告,說加州州立大學宣布了一項重大計畫,旨在成為全美國首個且規模最大的、由人工智能推動(AI-empowered ) 的大學系統。有些同事聞之大驚失色,認為這是大學準備以人工智能取代真人教學,即使不是完全取代,也會是大部份取代。雖然完全不知道何時落實及怎樣進...
1 則留言:
20250216
想像自己衰老
›
最近在臉書看到香港影星關之琳的一些短片,新製作的,都是短短十多二十秒,內容乏善可陳,但可以見到她的近貌。已六十二歲了,從前,這個年紀會被稱為「阿婆」,但關之琳看來仍然漂亮(當然是化了濃妝)。我猜想,以她這樣的美人,應該很難接受自己因老化而越來越沒有以往美麗、甚至變醜,因而極力...
2 則留言:
20241227
虛應與心倦
›
王維詩有「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之句,後者我自問做不到,但確實是越來越好靜了。以前經常邀請朋友到我家聚會,或吃晚飯,或開派對,或看電影,或喝下午茶閒聊,一個月總有幾次,樂此不疲。然而,後來越來越少這樣做,近年幾乎沒有;最享受獨自在家,在書房讀書寫作,在廚房烹...
3 則留言:
20241124
政治與朋友
›
剛得知退休不久的同事 Rob 去世了,而且已是幾個月前的事。死訊為甚麼那麼久才傳到系裏?原來 Rob 臨終前囑咐不要通知大學與哲學系,是輾轉相傳我們才知道,並從而得知他患癌多時,死於癌症。他死時未到七十歲,以現在的標準,算是早逝。 我想,Rob 這樣處理自己的死訊,多少是由於...
8 則留言:
20241029
馬可 · 奧理略與沈從文
›
這篇文章也許屬於標題黨,因為我不是要比較馬可 · 奧理略(Marcus Aurelius)與沈從文的思想(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而只是記錄一個看書時偶得的聯想。 這個學期的哲學導論課,我修改了內容,新增的包括斯多葛主義(Stoicism),指定讀物是馬可 · 奧理略《沉思錄》的...
1 則留言:
20240930
作文與教書
›
魯迅在《兩地書》這樣寫: 但我對於此後的方針,實在很有些徘徊不決,那就是:做文章呢,還是教書?因為這兩件事,是勢不兩立的:作文要熱情,教書要冷靜。兼做兩樣的,倘不認真,便兩面都油滑淺薄,倘都認真,則一時使熱血沸騰,一時使心平氣和,精神便不勝困憊,結果也還是兩面不討好。 ...
8 則留言:
20240831
人形顛倒
›
傅斯年在一則隨感裏有幾句話深得我心:「社會中製造各樣人形顛倒,各個人物的權威就是名。名是一種偶像。把它看破,一文錢也不值了。」(見《傅斯年札記》,商務印書館 2019,頁十三) 「名是一種偶像」,說得再好不過了。能夠成為偶像的名,是美名,因此才有「人物的權威」。惡名昭彰的人,...
51 則留言:
20240718
一個駭俗的故事
›
我喜歡看短篇小說,因為可以在餘閑很快看完一篇,也因為上乘的短篇能精準地捕捉眾生相。最近讀了不少莫泊桑的短篇,其中一篇堪稱駭俗。 這短篇只有六七頁,寫一個火車上的場景。原文題目是 "Idylle",英譯 "Idyll",李青崖譯作「田...
2 則留言:
20240628
知死之將至
›
那天,與兩位年長的朋友在三藩市機場附近一間中式酒樓吃午飯,其中一位已八十多歲了,另一位也差不多八十。這次說好是他們請客(因為我太太幫了他們一個忙),他們迅雷不及掩耳點了滿桌子的點心,還有乾炒牛河。我們不吃點心久矣,這間水平不錯,乃大快朵頤。 談笑甚歡之際,我留意到兩位長者...
›
首頁
查看網絡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