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深度的誘惑

最近 The New Yorker 一篇長文介紹 Derek Parfit 的生平和他的新書 ,其中一段講 Parfit 為何決定讀分析哲學而非歐陸哲學:

「他決定攻讀哲學。他上了一個歐陸哲學家講的課,討論的是像死亡或人生意義那樣重要的課題,可是他完全聽不懂。接著他去聽一個分析哲學家講的,題目瑣細,但講得很清楚。他在衡量以下兩個情況哪一個的機會高一點:歐陸哲學家們有一天會表達得清楚些,或分析哲學家們有一天會處理不那麼瑣細的問題。結果,他認為後者的機會高一點。」

相信 Parfit 會認為自己寫的書正是一個分析哲學家處理重要而不瑣細的課題,他的第一本書 Reasons and Persons 如是,新的這本 On What Matters,連題目也表明是這樣了。

其實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已沒有三四十年前那麼壁壘分明,有不少哲學家即使不是兩者皆通,也至少有涉獵「對方」的東西。以我為例,受的是典型的分析哲學訓練,但我也會不時讀一讀 Nietzche、Sartre、Heidegger、 Foucault,以擴闊自己的視野。

然而,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在方法和研究課題方面的分別仍相當明顯。我不打算講這些分別,只想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其他人文學科(例如文化研究和比較文學)的學者通常只會向歐陸哲學「取經」(Foucault Zizek 是他們心目中的兩大「聖者」),對分析哲學則嗤之以鼻,認為那只是學究式的繁瑣分析。我孤陋寡聞,最近才知道有些研究神學的基督徒也愛讀歐陸哲學,有些甚至自我標榜為「後現代主義者」。

可是,據我有限的觀察,這些學者「取經」後很多都沒有消化,歐陸哲學裏好的東西吸受不了多少(因為不容易吸收),只會賣弄一些看似很有深度而意義不清的哲學用語(因為意義不清,便可以隨便詮釋、隨便運用)。可以這樣說,歐陸哲學有「深度的誘惑」,容易迷倒追求深度的人(佛經也有這種誘惑)。

歐陸哲學可以讀得好,可以真有深度,無奈有些人不肯花苦功鑽研,只是讀幾本「心水」的歐陸哲學書,囫圇吞棗、現炒現賣,只求搏得無知者的掌聲。鍾偉民當年撰文取笑那些香港的所謂「後現代主義」作者寫的東西不知所云,說他們是「猴現袋」(猴子露出了蛋子),可謂音義俱準,妙極矣!

14 則留言:

  1. 對於未好好理解吸收的人來說,深度固然是誘惑的,但清晰也有另一種誘惑。用詞與日常用語太過接近的話,讀者容易望文生義,自以為明懂。教授之前不是剛剛提到,原來十之八九的人不清楚「偷換概念」的真正用法。也有些人看完幾本李天命就以為自己學懂了英美哲學的精髓,然後周圍KO人。這些人無可避免地總會存在。
          

    不過當然,在香港的書局裡,還是可以看到比較多歐陸哲學作家的書,看來歐陸哲學更容易被其他人文學科所「借用」或「挪用」。聽起來有深度的事物,還是比較好賣。
      

    同「深度」接近的概念,是「貼近生命」。曾聽見有一個很喜歡海德格的人說,覺得《存在與時間》是就算剩下三個月命但仍然非常願意一讀再讀的作品。他的意思是,英美哲學那些不貼近生命,而某些歐陸作品對生死愛慾等基本現象的描述及處理,則貼近生命。
       
       
    其實小弟對用「貼近生命」這個模糊準則比較保留,因為其實歐陸哲學裡面也有很多東西是比較技術性而不怎貼近生命的。若堅持用一種生命體會式的態度來閱讀歐陸哲學著作,他只是獲得了一些從原典處衍生出來的副產品,而不是真正理解到歐陸哲學本身想做什麼。


    很簡單的一個測試:說自己喜歡《存在與時間》的"生命派",大概不會說得出,為何海德格認為這部作品是個失敗計劃,沒有達到原先寫書的目的,那個目的又是什麼,等等。
      
      

    回覆刪除
  2. Wong,
    //容易迷倒追求深度的人(佛經也有這種誘惑)//
    That could be true. I tend to agree with you. But I can't read other people's mind, so I won't put it in a definite manner. Anyway, what I want to say is according to Buddhist scriptures (or legend ?) the Buddha said right after his enlightenment that what (the wisdom, if you may) he just got was so easy to get or so obvious(? forget the exact wording). Why many people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ith 深度? It beats me. 追求? I did that before. But that's for my girlfriend, now my wife. 無心合道 ah. But can't do 無心合 woman if you want to 追求 her. Unless you have bottomless 深度(?) Or ...度? --zpdrmn

    回覆刪除
  3. 除神學家研究後現代主義之外, 也常有基督徒在批評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時, 引述後現代及文化研究的理論。
    但問題是, 左翼知識份子用後現代或文化研究批評資本主義時, 郤常連帶將基督教一起批判, 認為兩者大有關係。
    在我看來, 單憑上述現象, 已應對這類理論提高警惕。

    回覆刪除
  4. 後現代神學家其實不反對將基督教一起批判,但不會認為這些批判真的能夠整死基督教,因為他們的基督教是無法整死的。


    小弟早前曾寫過一篇「解構的(非)邏輯」,不是嚴謹的學術文章,只是一個理解嘗試或者實驗,看看解構、基督教、社運三者放在一起,會怎麼樣。有興趣的話歡迎一看: ^_^
    http://s-h-c.org/forum/showthread.php?t=32648

    若有什麼錯誤也歡迎賜正。

    回覆刪除
  5. 喂, New Yorker 篇文要 register 先睇到, 你有沒有download 了的版本? 有就電郵一份給我吧.

    willsin

    回覆刪除
  6. 克萊門特,

    //對於未好好理解吸收的人來說,深度固然是誘惑的,但清晰也有另一種誘惑。//

    - 對,所以我只是說「追求深度的人」。

    回覆刪除
  7. 楚門,

    //在我看來, 單憑上述現象, 已應對這類理論提高警惕。//

    - 這是合理的態度。

    回覆刪除
  8. 我有興趣看看鍾偉民當年如何撰文取笑那些香港的所謂「後現代主義」作者寫的東西不知所云

    回覆刪除
  9. 「我孤陋寡聞,最近才知道有些研究神學的基督徒也愛讀歐陸哲學...」Wong Sir 意思是 (1)在你認識層面中, 研究神學的基督徒不應該 (愛)讀歐陸哲學? 還是(2)純粹最近發現了一些愛讀歐陸哲學的基督徒。
    小弟想知道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是否歐陸哲學家?當然小弟知道他是,但小弟雖愛英美分析哲學訓練,但也非常鍾愛齊克果。自覺他雖無非常仔細的論證,但他卻表明有一些東西是論證不可以處理到的,例如信一個宗教。小弟並不覺得他與其他歐陸哲學家一樣有「深度」。此外,傳聞維根斯坦是非常喜歡齊克果的。小弟亦非常愛看他倆的書,非常多的啟發。

    回覆刪除
  10. Heiman,

    //我有興趣看看鍾偉民當年如何撰文取笑那些香港的所謂「後現代主義」作者寫的東西不知所云//

    - 我記得是多年前在某報(蘋果日報?)他寫的專欄讀到的,在網上找不到,也不知有沒有結集出版。

    回覆刪除
  11. 非理性的人,

    //「我孤陋寡聞,最近才知道有些研究神學的基督徒也愛讀歐陸哲學...」Wong Sir 意思是 (1)在你認識層面中, 研究神學的基督徒不應該 (愛)讀歐陸哲學? 還是(2)純粹最近發現了一些愛讀歐陸哲學的基督徒。//

    - (2)。

    //小弟想知道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是否歐陸哲學家?當然小弟知道他是,但小弟雖愛英美分析哲學訓練,但也非常鍾愛齊克果。自覺他雖無非常仔細的論證,但他卻表明有一些東西是論證不可以處理到的,例如信一個宗教。小弟並不覺得他與其他歐陸哲學家一樣有「深度」。此外,傳聞維根斯坦是非常喜歡齊克果的。小弟亦非常愛看他倆的書,非常多的啟發。//

    - 齊克果應算是歐陸哲學家吧。我年青時也看過一些齊克果,不過現在口味不同,已對他的東西完全沒有興趣。

    回覆刪除
  12. 你唔扯到佛學﹐我不會說話﹐也不知從何說起
    但何解要扯到佛學呢﹖
    其實﹐佛學本身就不難﹐很多佛學用語只是用了梵文譯音而已﹐意思也不難懂。
    如果那個人真是想弘揚佛法的話﹐很多道理即使不用佛學用語﹐也能夠清清楚楚把道理講出來。

    回覆刪除
  13. 文少,

    //你唔扯到佛學﹐我不會說話﹐也不知從何說起
    但何解要扯到佛學呢﹖//

    - 我沒有講佛學,我只是提到佛經而已。

    回覆刪除
  14. 文少,

    //真是想弘揚佛法的話﹐很多道理即使不用佛學用語﹐也能夠清清楚楚把道理講出來。//
    Agree. However, as far as I know (I could be wrong), in the Zen sect, masters who are true practitioners don't 弘揚佛法 much. They show you (could be through sitting meditation sessions, talks, Q&A, or otherwise) how to practice and guide you on related things but do not expound 法 or the scriptures much. One should be on guard if one meets a zen master who teaches 佛法 mostly.

    It's similar for some Catholic monks who are really into practice (different methods from zen Buddhism, not a surprise there). They probably talk more (on the bible). But they probably don't want to argue with you on things written in the bible. My wishful thinking is that they are quite open to science and psychology, are not trying to convert you, and if you want to become a monk (or nun) they would make sure that it is for the right reason and that you are serious (p.s. no marriage allowed).

    Back to zen, there is probably not as much consideration. Scriptures isn't a problem. True masters don't care about what's in the scriptures much. Another thing is that if the lineage is from Japan, zen monks and nuns can get or be married. If you want to be a monk/nun, it pretty much boils down to, I guess, practice or if you are serious about practice.
    Laymen can practice too. (just put this in to make it clear) --zpdrm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