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哲學著作的中譯,一來是因為英文的可以看原文,二來是因為中譯大多拙劣,如果要看譯文(例如原文是古希臘文、德文或法文),我也寧願看英譯而非中譯。哲學著作的中譯大多拙劣,有多個原因,其一是哲學抽象難懂,翻譯者的哲學程度不足以充份理解原文,因而翻譯錯誤或不準確。至於為何會找哲學程度不足的人來翻譯,我估計是由於報酬低,難以吸引優秀的翻譯者;此外,研究哲學的人大多對翻譯不感興趣,重金也不能打動他們。(哲學著作的中譯也不是沒有優質的,我只是說出我印象中的大致情況。)
上面說的其實是有感而發。這兩天翻閱了 Michael Tanner 的小書 Nietzsch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的中譯《尼采》(于洋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imited, 2016),隨便就看到一些翻譯上的問題。我查不到譯者的學術背景,從他筆下的譯文看,應該沒有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假如譯者的哲學程度足以充份理解原文,卻仍然翻譯得不準確,那就是語文能力的不足了。
《尼采》第二章裏的這一小段便是一個好例子:
有人將《悲劇 [的誕生]》視做一次康德式的先驗的論證,其遵循的一般模式是:x 是既知事實,即論據。那麼為使 x 成為可能,何種其他的既知事實是必須的?(頁 13-14)
英文原文是:
One way of looking at BT [The Birth of Tragedy] is as a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in Kant's sense. What that comes to in general is the following pattern : x is the case - the datum. What else must be the case in order for that (x) to be possible? (p.10)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確實有「先驗論証」這個翻譯,但這跟 "theory of evolution" 譯作「進化論」一樣,是不準確的("theory of evolution" 較準確的翻譯是「演化論」)。「先驗」是 "a priori " 的標準(而準確的)翻譯,而哲學裏有一類論證叫 "a priori argument",那當然應該譯作「先驗論証」(而事實上也通常是這樣翻譯)。Transcendental argument 跟 a priori argument 不是沒有關係,但在康德哲學的脈絡中,這個關係很複雜。無論如何,transcendental argument 並不等同 a priori argument;因此,將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和 "a priori argument" 都譯作「先驗論証」,會引起混淆。既然「先驗論証」是 "a priori argument" 的準確翻譯,"transcendental argument" 便應該另作他譯了;有譯作「超驗論證」的,也有譯作「超越論證」的,我認為都比譯作「先驗論証」好。
由於有不少人將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譯作「先驗論証」,《尼采》的譯者採用這個譯法,也許只算是從俗。上引一段譯文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將 "is the case" 譯作「既知事實」和將 "datum" 譯作「論據」。「既知事實」這個譯法的問題是多出了有知識論涵義的「既知」,譯作「事實如此」即可。論據是用來支持論點或結論的,「論據」的意思和英文的 "grounds" 接近;可是,transcendental argument 裏的 datum 並不是 grounds,而是須要被解釋的「事實如此」:事實如此,但究竟甚麼令這個「事實如此」成為可能呢?"Datum" 在這個語境確實難譯,也許可以參考另一個哲學名詞的翻譯:"sense data" 譯作「感覺與料」。然而,如果將「感覺與料」的「與料」提取出來翻譯 "datum",有點怪怪的;我建議譯為「已有資料」,至少比「論據」沒那麼不準確。
我不是康德專家,但研讀哲學的人對康德式的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都有基本的了解,都應該會看出上引一段中譯裏我指出的問題。
尼采原文並不是英文,所以英文譯本也不能準確說出尼采內容。
回覆刪除尼采原文是德文,但王教授說的那本書是英文寫的。
刪除意思是說直接看德文
回覆刪除對.睇尼采梗係睇德文。唔通睇英文咩?
刪除對呀,看柏拉圖要看古希臘文,看笛卡兒要看拉丁文,看傅柯要看法文,看西田幾多郎要看日文。
刪除沒有甚麼硏究調查可以證明中譯本大多數不能準確翻譯其他外文著作。
回覆刪除大過無論如何, 看著作是要看原文, 例如尼采要看德文, 並非英文譯本。
對呀,看柏拉圖要看古希臘文,看笛卡兒要看拉丁文,看傅柯要看法文,看西田幾多郎要看日文。
刪除對!一定要看原文。
回覆刪除很正確的觀念。
中譯與英譯或19國語言翻譯是沒分別的。
若要哲學底深厚及要做好學問功夫,一定要睇原文;別無他法。
一定要學好德文,才能明白尼采的內容。
回覆刪除做學問功夫一定要這樣!記得學好德文,然後才評論尼采。
多種語文能力對某些學問是極為重要。
回覆刪除眾所周知,理論物理學家擁有多種深奧的數學知識能力。若沒掌握數學,物理研究寸步難行。
學問底子深厚,不需翻譯本,一定要睇原文;別無他法。
評論尼采前,先要看德文原文;做學問就是這樣。
我是看中文版的圖解哲學。
回覆刪除圖解哲學應該看英文語言版。
回覆刪除不要看中譯文,包括老莊思想,因中譯本不準確。
有著名的英美尼采研究學者是看英譯為主的,例如Simon May.其實尼采著作的英譯水平很高, 而且往往有幾個譯本可以參考.
回覆刪除Simon May那本Nietzsche's Ethics and his War on 'Morality'寫得很好.
刪除Simon May 在這本書的"A Note on Sources"寫明:"My primary source material is Nietzsche's published work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lter Kaufmann, which is widely cited in the secondary literature and is, on the whole, authorative."
刪除哲學著作的中譯充斥拙劣貨色,已是哲學界的共識吧。
回覆刪除看尼采一定是看德文原文。
回覆刪除若不懂原文,怎知對方英譯水平高?道理何在?
例如:某學者用英譯寫易經。讀者不懂中文只看英譯,然後結論說某學者的易經英譯本水平很高。道理何在?
參考多個譯本?很多中文譯本講某些原文內容都很一致。這樣為參考多個譯本就能保證與原文一致,道理何在?
做學問功夫,就要看原文。別無他法!
回覆刪除若原文是英文,就要看英文。不能說看德文,法文翻譯本;或參考多本外文翻譯本。
正如尼采是德文,就要看德文。不能說看西班牙文翻譯本;或多參考幾本西班牙文翻譯本作比較。
為了做學問,除了英文,當然要學其他外語,例如希伯來文,德文,法語,或其他等。
回覆刪除學好了德文,自然就可以看尼采。評論尼采,看德文原文,天經地義。
其實非常簡單的道理,若不懂原文內容,怎知道翻譯本的翻譯內容的水平高低?多參考其他翻譯本亦不能保證準確翻譯。
回覆刪除例如英文版易經,每本翻譯本內容都差不多,但並不能準確翻譯出易經原文內容。
學了德文,就不用看尼采翻譯本。
回覆刪除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2236842319729
讀原文也不一定理解得好,如果德文程度不夠好,讀原文便容易誤解,比不上讀好的翻譯。
回覆刪除真奇怪,我的文章是批評一本英文哲學書的中譯,竟然引來一些人鼓吹「讀尼采一定要讀德文原文」。西方哲學著作的主要語文有古希臘文、拉丁文、德文、法文和英文,要五種都懂到可以看哲學著作的程度,那是難乎其難,所以讀西方哲學免不了要讀翻譯。不過,如果是深入研究,那當然最好是讀原文。
回覆刪除我讀尼采最初只讀英譯,第二次讀時則幾個優質譯本對讀,幫助理解。我的一些精通德文的哲學界朋友說尼采著作英譯的水平非常高,譯本對讀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實我是懂點德文的,至少在研究院通過了德文考試,只是後來生疏了。最近重新溫習德文,進入研讀尼采著作的第三階段,已兼看原文,和幾個譯本比較;這是很費時的做法,但效果很好。希望幾年後看尼采原文不會感到那麼吃力。
尼采的德文原著在這個網站可以全看到,非常方便:http://www.nietzschesource.org/
“讀原文也不一定理解得好,如果中文程度不夠好,讀易經原文便容易誤解,比不上讀好的翻譯。”
回覆刪除知道了,所以要看“好”的翻譯本易經。
好的理論物理學家精通多種深奧數學理論。要做好物理研究,就要精通數學,别無他法。
回覆刪除學問也是如此,要做好尼采研究,就要精通德文。
要做好易經研究,就要精通中文。
論述前提是指若要做好學問研究,必然是閱讀學問內容的原文。
例如:要做好尼采的哲學研究,當然就是閱讀德文原文。
要做好易經的哲學研究,當然就是閱讀中文原文。
學問研究,别無他法,當然以閱讀原文為必要條件。
鼓吹做學問研究是必需要讀研究內容的原文,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回覆刪除王教授如能在國際尼采研究期刊有論文發表,那就是研究尼采有成的明證,那管是不是讀德文原文。
回覆刪除然後有人會寫:如某某西方學者在國際易經研究期刊有論文發表,那就是研究易經有成的明證,那管是不是讀中文原文。
刪除其實英美有些康德學者和維根斯坦研究者,尤其是後者,德文都是不太行的。
回覆刪除其實有些物理研究者在數學上是不太行的。(所以這些物理研究者在物理學上沒有甚麼成就。)
回覆刪除物理學研究者在數學上大多不會到數學家的程度, 但不會'不太行'. 而康德學者和維根斯坦研究者中德文不好的,也有卓然有成的人.
刪除牟宗三不懂德文,卻研究康德,並被很多學者認為有成就。
刪除勞思光好像也不懂德文,但寫過一本《康德知識論要義》。
刪除識原文的語言,自然就會說睇原文。
回覆刪除不懂原文的語言,自然就會說睇英文翻譯本。
唔識原文的語言,唔通會話睇原文咩。
講得很有道理。
刪除不過做學問睇原文, 是天經地義的事, 請問有何不對?
誰反對看原文呀?質疑的只是「一定要看原文才可以研究」。
刪除睇翻譯本易經但不懂中文,對易經有卓然成就。
回覆刪除此句適用於翻譯本易經, 並非原文易經。
好似有人話哲學界有共識中文翻譯本的哲學書是不成的。
回覆刪除有物理人在數學上不太行, 但物理上有卓然成就。
回覆刪除物理歷史只有一人: 法拉弟
鼓吹做學問睇原文, 是天經地義的事, 請問有何不對?
回覆刪除誰反對看原文呀?質疑的只是「一定要看原文才可以研究」。
刪除誰反對一定要看原文才可以硏究呀? 提出的只是「做學問若要功夫深厚, 就要看原文」。
回覆刪除其中一個留言:「一定要學好德文,才能明白尼采的內容。
刪除做學問功夫一定要這樣!記得學好德文,然後才評論尼采。」
是否説反了? 應該是: 誰支持一定要看原文才可以做研究呀? 提出的只是「做學問若要功夫深厚, 就要看原文」。
刪除「做學問若要功夫深厚, 就要看原文」,那也要看做的是什麼學問。如果是 exegetical 的,當然要看原文才可以深入研究,但如果是研究 ideas 的,則未必。
刪除"一定要學好德文,才能明白尼采的內容。
回覆刪除做學問功夫一定要這樣!記得學好德文,然後才評論尼采。" 很正確的做學問的態度!
一定要學好數學, 才能明白物理的内容。
回覆刪除做物理學問功夫一定要這樣!記得學好數學, 然後才研究物理. 非常正確的做研究物理學問的態度.
「做學問若要功夫深厚, 就要看原文」無論研究甚麼都是很正確的態度。
回覆刪除是否參考資料也是看原文?
刪除"是否參考資料也是看原文?" 這個又不一定。
刪除例如研究易經, 當然是用中文原文為主導.但其他外國文獻亦有參考價值。
學問研究只是程度問題。若初級硏究, 看翻譯本是無妨。但若深入研究, 當然是看原文。
刪除簡單原則: 懂研究内容的原文, 便看原文。若不懂便看翻譯本。翻譯本是否正確翻譯, 用心研究就會知道。
"一定要學好德文,才能明白尼采的內容。
回覆刪除做學問功夫一定要這樣!記得學好德文,然後才評論尼采。"若果是對尼采做深入的研究, 這樣的學習態度是很正確.
若果對尼采只想初步認識, 看看翻譯本便可。
學好英文才是王道, 因為英譯本是高質素, 無論在甚麼學術領域都是。
回覆刪除易經, 傅柯, 尼采, 康德都有英譯本, 而且翻譯水準高.
朋友德文及中文都很好。他說中翻本尼采及德譯本的易經都有很高的水準, 翻譯準確。
回覆刪除朋友中文及英文都很好。他說中譯本的西方哲學史及英譯本的老子道德經都有很高的水準,翻譯準確。
回覆刪除用“朋友”的意見為判斷的標準是很正確的認知態度。這是學習態度的共識。
是. 朋友意見是參考標準, 這是做學問的共識。
回覆刪除朋友說有本漫畫尼采, 且是中文翻譯。
回覆刪除他說跟原文一致, 值得觀看。
朋友說:若意見是由朋友提供,是非常有學術參考價值。
回覆刪除最重要學好英文。唔識中文,德文,法文,……唔會比人笑,但唔識英文肯定比人笑。
回覆刪除朋友話英文最重要,識英文就一定ok. 尼采睇英文,易經睇英文;沙特及傅柯睇英文;識英文唔會比人笑是學術的共識
英語係國際語言,無計㗎。唔識英文會比人笑係共識。
刪除所以睇書睇英文,學術研究用英文。不用爭論。
由現在開始學好英文!
我唔識英文都知道唔識英人會比人笑㗎。
回覆刪除識英文個人都高級啲呢個係社會共識。
其他語文唔識唔繄要,最緊要係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