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制度要求:哲學教授必須讀過大學。
現代社會傾向: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
哲學系的學生當中,一部分人就是日後的哲學教授。」
第一句沒問題,當然,現代制度不只要求哲學教授讀過大學,也要求其他學科的教授讀過大學;不只要求各科教授讀過大學,更要求他們有博士學位(有極少數的例外)。
第三句言有未盡之意,據上下文判斷(上下文大多是揶揄學院哲學和哲學教授),那未明言的意思大概是:哲學教授中甚少是最優秀的頭腦。關於這個意思,假如我多說,就不免有自辯的意味了,不過,我仍然禁不住要指出:假設哲學系學生中只有
2% 是最優秀的頭腦,其中考入頂尖大學讀博士、繼而當教授的,可以大多數是來自這
2% --- 可以大多數是最優秀的頭腦。
以下我會集中討論第二句,目的是為哲學系學生
--- 尤其是香港的哲學系學生 --- 討個公道。
哲學,的確被一般人視為不切實際的學科,拿了學位頂多是教書,不會找到待遇特別優厚的工作,發達免問了,一不好彩,前景堪虞!這些我都不去辯駁了(事實上,至少在美國,情況並非如此),就算這看法是事實,也只能說明為何哲學系較少學生報讀,而不能據此推論出哲學系學生中極少最優秀的頭腦。最優秀的頭腦未必都是務實或市儈功利的,有些是追求理想、好學深思的學生,選科只為興趣;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報讀哲學系的學生中,絕大部份都不是這些選科只為興趣的最優秀的頭腦。
其實,「不切實際」的學科何止哲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何嘗不是發達免問的所謂冷門學科?假如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那麼最優秀的頭腦也應該是通常不願報讀這些學系,大部份都聚在工商管理、金融財務、酒店管理等學系了。
在美國,哲學系學生的質素絕不比其他學系的學生低,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有數據為證;哲學系學生在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 的表現一向名列前茅,以下是 2011-12 的資料,哲學系學生在 verbal 和 analytical writing 都排第一,在 quantitative 只是輸給數學訓練較強的幾個學科,排第五:
也許有人會說,李天命所言只適用於香港的哲學系學生,但他既然泛說「現代制度要求」和「現代社會傾向」,就應該不只是指香港的情況。假如李天命真的只是說香港的哲學系學生,我倒想問一問他有甚麼根據認為香港的學生之中「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憑他的教學經驗?但是他只教過中大的學生,沒教過港大的學生啊!難道中大哲學系的學生甚少有最優秀的頭腦?如果是講個人經驗,我認識不少中大哲學系畢業的朋友和小朋友,他們大多是優秀的頭腦,質素奇高,我很難想像讀工商管理或金融財務的學生多數比他們優秀。
我自己作為哲學教授,希望的是學生真正熱愛哲學,不必是最優秀的頭腦,只要能慎思明辨,學然後知不足,不斷反省以改進自己,甚至努力改善這個世界,那麼,即使在哲學上沒有甚麼成就,也是不枉讀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