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8

不忍

有些經典電影是久聞其名而一直沒看的,意大利電影《單車竊賊》是其一早兩天終於看了。這部 1948年的黑白片是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深刻地展現了二次大戰後意大利的民生苦況;主要角色都由非職業演員擔當,實境拍攝,平平實實講一個簡單的故事,沒有花招,卻不悶藝,拍得非常緊湊,很能牽動觀眾的情緒。

事實上,這部電影令我有一種很強烈的不忍之感,我看了十多分鐘後便停下來,不忍看下去,到第二天才繼續看,看時仍有那不忍的感覺,看完後心裏挺不舒服的。主角的遭遇算不上十分悲慘,不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只是給人偷去了賴以維生的單車,生活一下子由有新的希望(那份工作是幾經辛苦才剛找到的)變成徬徨無計。然而,由於主角的處境很容易理解,加上電影的真實感,觀眾不難代入;我那種不忍的感覺,大慨就是不想感受到角色的焦慮和絕望。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能刺激人思考個人與社會、生存公義、絕境和希望、當下和前景、及情緒理性等關係,即使看時不忍,看後心裏不暢快,我仍然認為是很值得看的。

10 則留言:

  1. 臨尾,主角偷車給人逮住,凌辱一番,他的兒子看著老豆的表情,才令人心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哎呀,Chris,做乜爆咗個結局出嚟呀!

      刪除
  2. 貧窮的發生是社會經濟結構、資源分配不均、政府就業政策…体制問題,亦或個人文化素養、教育程度、民族性的上進或懶散,熟令致之?有無哲學思考角度的解決之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客觀制度上的分配不公,無可否認係存在。

      不過,另一方面,現在甚麼事情要講包容平等,使得不少人的壞習慣及致貧心理,難以理性討論,批評糾正。因為一批評這些行徑,就難免給人一種感覺,在否定他人的生活方式。但有時人生上的失敗是咎由自取的,當一個人習慣做事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如何可能成事?

      貧窮不只是因為無錢,而是由於一系列因素。例如你有錢就走去爛賭,喪買名牌,fing晒就算,然後就呻窮,有時間就走去玩,而無用返黎"再投資",建立比較長遠有價值的能力。或者本身無乜文化,唔特別識教仔,容易令下一代失去合理競爭力,一係就揠苗助長,扼殺長遠的學習興趣,最終難免落入社會底層。
       
      Parenting 似乎更多係心理學課題。哲學上的批判思考都可以有貢獻,不妨講少些「這有沒有認知意義?」的問題,而花多些時間去說明有些行為模式是必然敗事有餘的。

      刪除
    2. 個人貧窮和國家貧窮都有很多因素,哲學恐怕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刪除
  3. 王sir,我想問"刺激反思"係咪cliche?反思完之後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我是說「我們應該反思blah blah blah」,那可能是 cliche,但我只是指出這一部電影能刺激人思考某幾個問題,不算 cliche吧?

      反思完之後點?那要看你反思的是甚麼、反思之後得出怎樣的了解等,不能一概而論。

      刪除
  4. 點解你睇園子温的東西冇不忍,而睇呢套不忍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園子温的電影世界虛構感很強,不容易代人。

      刪除
  5. Wong,
    《二泉映月》二胡曲 played by the composer 阿炳 himself.
    you've probably watched this video before. Just in ca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sJNqtON6Q&feature=related
    --zpdrm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