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0

讀書的四種反應

今天隨手翻閱《近思錄》,讀到以下一條,頗得我心:

「《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卷三 致知〉)

這裏是形容讀《論語》後的四種反應,但我認為可以引申到一般對領悟力要求有點高的書去。讓我做點文章,解說一下這四種反應。

1.  全無事者:這是讀不懂,或只明白字句表面的意思,沒有甚麼領會,跟未讀過的分別不大;因此,不但沒有喜歡書的內容,而且也談不上不喜歡。一言以蔽之,是白讀了。

2.  得一兩句喜者:只是部份看得懂,或見樹不見林,跟不到全書的脈絡和大體精神,因而不能掌握書中精要獨到之處;雖然有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卻隨時是斷章取義,所謂喜歡,也許不過是美麗的誤會。

3.  知好之者:讀懂全書,也掌握了要旨,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應該一讀再讀。然而,那欣賞是有距離的欣賞,可說是終隔一層,大底是因為書的內容跟自己的性情或基本觀點有根本的不合。這好比遇上一個自己也認為是理想對象的人,卻沒有愛上對方,只能做朋友。

4.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懂了,心領神會,像是給開了竅,以往的一些重要的疑惑消失了,並且觸類旁通,覺得這個世界突然清楚了不少,禁不住有強烈的知性上的喜悅,雖然未必會真的不自覺手舞足蹈,但那心情是差不多了。

第四種反應最難能可貴,我有幸經驗過好幾次。

20 則留言:

  1. W Wong

    那如何判斷是真讀懂, 而不是自以為心領神會開了竅,原來疑惑之所以消失只因給某些偏見誤導或蒙蔽呢?

    讀懂, 是確立一套自足的論述還是甚麼?



    哲學人民

    回覆刪除
  2. 哲學人民,

    //那如何判斷是真讀懂, 而不是自以為心領神會開了竅,原來疑惑之所以消失只因給某些偏見誤導或蒙蔽呢?//

    -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能三言兩語答到,希望日後可以寫一篇文章論述。我這篇文章講的主要是主觀反應。

    回覆刪除
  3. W Wong


    那麼,以你自身的經驗和見解, 讀懂一本書(或建立自足的論述)時, 比較像偵探突如其來的直覺,豁然貫通了, 抑或矇矇矓矓從一堆線索中抽絲剝繭撥開雲霧見青天的呢?


    哲學人民

    回覆刪除
  4. 我以為你是談讀(聖)經心得呢。

    回覆刪除
  5. Meshi,

    你很可愛呀。

    回覆刪除
  6. 還有第5種反應﹕
    讀讀下便不想再讀下去﹐或者睡著了。這證明了此書內容很悶﹐好很悶﹐悶出個鳥來(爆)

    第五種反應是最常見的,我不幸經驗過好很多次。

    回覆刪除
  7. 據說《論語》內有些句子在解釋(或解讀)上被認為存有爭議,例如:

    孔子于〈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另孔子於〈陽貨〉提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王老師可否解讀一下上述兩句的大意為如何呢?

    回覆刪除
  8. 如何判別自己是真知灼見,還是錯得離譜到一個地步,就連自己也不知道?這只能靠同儕來評斷吧。畢竟理解涉及理解循環。如果一開始就理解錯了,學錯手勢,是有可能一錯再錯而完全不自知的。

    現在流行一種習慣,將大部分錯讀都美化成創意詮釋或者處境化詮釋,彷彿一切只是觀點角度的差異。這則是後話了。
     

    回覆刪除
  9. 哲學人民,

    //那麼,以你自身的經驗和見解, 讀懂一本書(或建立自足的論述)時, 比較像偵探突如其來的直覺,豁然貫通了, 抑或矇矇矓矓從一堆線索中抽絲剝繭撥開雲霧見青天的呢?//

    - 我的經驗幾乎全是後者那種。

    回覆刪除
  10. Meshi,

    //我以為你是談讀(聖)經心得呢。//

    - 有沒有留意我只是談「對領悟力要求有點高的書」?

    回覆刪除
  11. 文少,

    //還有第5種反應﹕
    讀讀下便不想再讀下去﹐或者睡著了。這證明了此書內容很悶﹐好很悶﹐悶出個鳥來(爆)
    第五種反應是最常見的,我不幸經驗過好很多次。//

    - 還有第六種,只有你會的,就是讀完之後便寫幾首意淫的打油詩。

    回覆刪除
  12. 神洲,

    //據說《論語》內有些句子在解釋(或解讀)上被認為存有爭議,例如:孔子于〈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另孔子於〈陽貨〉提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王老師可否解讀一下上述兩句的大意為如何呢?//

    - 我明白第一句有鼓吹愚民政策之嫌,第二句則似貶低婦女。我對《論語》無甚研究,我的理解是第一句只是強調人民的教化要在作用上顯,要做到《中庸》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不是令他們有只知性上的理解。這不算愚民。

    至於第二句,有註解者說「女子與小人」在這裏只是指婢僕,我認為沒有理據;孔子在這裏是表達了他對女人的了解(「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應該是錯了。

    回覆刪除
  13. 克萊門特,

    //如何判別自己是真知灼見,還是錯得離譜到一個地步,就連自己也不知道?這只能靠同儕來評斷吧。畢竟理解涉及理解循環。如果一開始就理解錯了,學錯手勢,是有可能一錯再錯而完全不自知的。//

    - 只能重複我上面對哲學人民的回應:這個問題很複雜,不能三言兩語答到,希望日後可以寫一篇文章論述。我這篇文章講的主要是主觀反應。

    回覆刪除
  14. 讀師訓班時,有導師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倘晚上睡不著,最好看古代漢語的語法書,保證快入睡。但,我看古代漢語的語法書愈愛愈有味道,怎能用來催眠呢!

    回覆刪除
  15. Raymond,

    //讀師訓班時,有導師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倘晚上睡不著,最好看古代漢語的語法書,保證快入睡。但,我看古代漢語的語法書愈愛愈有味道,怎能用來催眠呢!//

    - 總有會對你有催眠作用的書吧。

    回覆刪除
  16. //- 我明白第一句有鼓吹愚民政策之嫌,第二句則似貶低婦女。我對《論語》無甚研究,我的理解是第一句只是強調人民的教化要在作用上顯,要做到《中庸》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不是令他們有只知性上的理解。這不算愚民。....//

    多謝老師的解釋。相信老師的解釋也是為很多人所認為的解釋。只是在大陸,因為中國古文並無標點,並且往往有一字多意,因而有些解釋也頗有趣。

    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當標點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其解釋絕對有鼓吹愚民政策之嫌,
    但當標點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
    則被人解作「有能力的人,可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
    這就變成了知人善用,與愚民完全相反了!
    可見中國古文沒有標點,有時確實難以讀明其意。前一種解釋在大陸「文革」時期「批林批孔」期間被廣泛應用而後一種解釋又被尊崇孔子的時候所應用,確係令人無所適從。

    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很多解釋的意思也不一樣。也同樣在大陸「文革」時「批林批孔」期間被廣泛認為是貶低婦女,但在尊崇孔子的時候,據說有一位專門研究孔子和《論語》的教師認為,孔子對選女婿非常重視,他說,經過仔細的研究,他發現《論語?公冶長篇》的一、二章與《先進》第六章中,孔子談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如何選擇女婿。所以,他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裡:“女子”指女兒,“與”的意思為“賜與也”。這裡指嫁與。
    整句話就譯為:孔子說:“只有把女兒嫁給小人,是最難相處了。親近他則驕橫無禮,疏遠他則怨怒”。

    古文有時確係令人無所適從。

    回覆刪除
  17. 神洲,

    //但當標點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
    則被人解作「有能力的人,可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

    - 「知」作動詞是否有這意思,很成疑問。

    //整句話就譯為:孔子說:“只有把女兒嫁給小人,是最難相處了。親近他則驕橫無禮,疏遠他則怨怒”。//

    - 這更牽強了。

    //古文有時確係令人無所適從。//

    - 雖無標點,但可以從上下文理解,字義亦可參考同一字詞在其他典籍裏的用法。古人在這些方面花了很大工夫,我們讀古文有很多資料可參考。

    回覆刪除
  18. Wong,

    //- 有沒有留意我只是談「對領悟力要求有點高的書」? //

    有呀。要從這本內容互有矛盾、虛實不清的聖經中找出「上帝的旨意」,對領悟力的要求不可謂不高。

    回覆刪除
  19. //還有第六種,只有你會的,就是讀完之後便寫幾首意淫的打油詩。 //
    我跟風咋﹐好似係ohce先寫的。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顯然﹐這是陳述客觀事實(爆)
    小人養唔熟﹐就不用多解釋啦。
    女人難養﹐則分為「養活」和「養熟」啦
    養活一個女人﹐當然難啦﹐君不見現代香港社會男人﹐都好難養活一個女人﹐甚至要個女人出來打工添(笑)
    至於女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更加係絕對真理la(爆)﹐恃寵又會生嬌﹐疏忽照顧﹐又會怨你唔理佢﹐真係十分之茶煲です
    好女人﹐簡直係萬中無一ga﹐所以阿王你要好好珍惜阿嫂la(笑)

    回覆刪除
  20. Meshi,

    //有呀。要從這本內容互有矛盾、虛實不清的聖經中找出「上帝的旨意」,對領悟力的要求不可謂不高。//

    - 這叫捕風捉影,要求的並不是理解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