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頂尖大學入學競爭激烈,很多學業成績優異兼課外活動表現出色的學生也被拒諸門外,然而,那不表示被這些大學錄取的學生必然是頂尖的(「頂尖」一詞,這裏是從俗的用法,不必深究;「頂尖大學」指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頂尖學生」指學業成績和有關表現都異常出色的學生)。
頂尖大學的非頂尖學生中,最顯眼的是那些因為某項運動出色而被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大多不算好,有些甚至可以說頗差;頂尖大學錄取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他們加入各式校隊(籃球、美式足球、袋棍球等等),代表大學出賽。有些特別優秀的中學生運動員甚至會得到這些大學主動招攬,只要學業成績不是差得太過份,也沒犯過事,就有學位預留給他們。
以往,美國的頂尖大學,尤其是私校,學生大多是白人,但大約四五十年前開始,這些大學的學生逐漸多元化
(diversified) ;多元化了的不但是學生的族裔,還有學生來自的社會階層。多元化當然不是自然發生,而是校方收生政策改變的結果,涉及複雜的社會和政治因素,這裏不談了;無論如何,我認為整體而言,學生多元化是好事。為了多元化,大學會刻意錄取一些少數族裔或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這些學生中不乏頂尖的,可是,有不少成績只屬一般,被錄取,主要是受惠於多元化的收生政策。
除了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多元化的收生政策還惠及「第一代」的學生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所謂「第一代」,指的是家裏從沒有人讀過大學(至少是上溯幾代也沒有);即使是白人,家境富有,只要屬於「第一代」,入學申請便會加不少分。如果是少數族裔,來自低收入家庭,兼且是「第一代」的學生,被頂尖大學錄取的機會便大大提高。
頂尖大學的非頂尖學生還包括一些政要和富豪的子女,他們被錄取的原因,大概不用解釋了。要哪個級數的政要,捐錢要大筆到甚麼程度,才可以在頂尖名校「留位」給子女,我不清楚,但這類學生的存在,已不是秘密。我們倆老剛到過威廉姆斯學院探望兒子,留了幾天,閒談間阿樂便提到在學院裏新認識的朋友中,有一位是某國元首的兒子,另一位則來自政治世家,祖父當過州長,父親也是從政的;阿樂還說,學院裏至少有幾個學生是來自中國的富二代,大多一身名牌,令他敬而遠之。
頂尖大學而有非頂尖的學生,不是美國特有的現象;美國以外的名校未必有學生多元化的政策,但只要捐的錢夠多,或是政治地位夠高,要送子女到這些名校就讀,不會是很困難的事。這一點,相信不會有很多人感到出奇;其實,單看香港富豪的子女兒孫有不少都在名牌大學畢業,這現象便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