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0

科學哲學教學拾趣


同事 Z 休假,他教的「科學哲學」這個學期由我代教。那是通識課程而不是哲學主修的科目,只是導論的程度;我對科學及科學哲學一向都甚有興趣,雖然這不是我的研究專長,但經年累月讀過的有關書籍和資料不少,加上跟 Z 合作寫過一篇科學哲學的論文,我自問有足夠的認識任教這科,因此,當系主任問我可否代教時,我立刻欣然答允。

已上了四星期的課,我慶幸自己應承代教,因為不但在備課的過程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例如全球暖化的科學資料),而且授課是十分過癮的事。我本來就喜歡教書,這班的學生(約四十人)主修的學科大都是科學或和科學有關的,要令他們關心科學哲學的問題,或至少覺得有興趣,並不太難,而我很快便做到了 --- 大部份學生上課時都很留心,到了第二個星期,已有不少學生主動舉手發問,還有三四個學生不時在課後留下來,追問在課堂裏自己聽得不夠明白的地方。

學生有興趣,我便教得特別起勁,比平時更「肉緊」,說話抑揚頓挫,有時幾近手舞足蹈;雖然我授課時有點表演的意識,但教學的熱情不是造作出來的,假如不是這樣有興趣的學生,我的表現便不會一樣。以我的經驗來說,老師的教學熱情很明顯能感染學生,令他們不期然會加把勁。

得科技之助,我不必「齋講」,可以在十五二十分鐘講解之後,播一條五六分鐘的有關短片,調劑調劑;而適用的短片,在 YouTube 極容易找到(YouTube 有很多和科學有關的高質素短片),不必是內容嚴肅的,有教學作用和娛樂性兼備的短片也不難找到,例如這一條關於美國傳媒如何報道全球暖化的短片:



此外,如果我想知道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意見,卻又擔心他們會因為問題的內容而未必樂意舉手表達,便可以到 polleverywhere.com,即時鍵入一條選擇題;學生只須取出手機,以 SMS texting 選擇答案,我便可以即時在螢幕看到他們的大多數意見。例如昨天我問他們 “Do you think evolution is just a theory?”,假如不是用這個「不記名」的方法,那些答“Yes”的學生恐怕會保持緘默(答“Yes”的學生只有兩成左右)。

我發覺這班學生雖然大多數是學科學的,但對科學的理解都過份簡單,以為科學就是用一套標準的科學方法去尋求事實;希望這個課程能擴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明白到科學研究並不是那麼簡單和理想的。

5 則留言:

  1. "對科學的理解都過份簡單"--我大概也是,王教授可否在此簡短地闡述科學如何不祇是一套標準的科學方法去尋求事實,以擴闊讀者的眼界?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首先,有沒有所謂「一套標準的科學方法」,已是一個大疑問;教科書裏說的「科學方法」都是理想化了的。Context of discovery 和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不同,前者沒有方法可言,卻又對科學的發展有莫大影響。此外,confirmation,verification,和 falsification 是不同的概念;conclusive verification 是不可能的,但 confirmation 要做到甚麼程度才足夠呢?Falsifiability 是不是真的這麼重要?還有更複雜的問題,例如「理論和事實的關係為何?」、「甚麼是事實?」、「Observational language 和 theoretical language 真的能清楚劃分嗎?」。還有,要了解科學如何運作,便不得不考慮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因素...

      刪除
    2. 端的是太複雜了!要令人對科學哲學的問題產生興趣,恐怕並非王教授說的那麼容易。

      刪除
  2. 看來climate change 也是科學哲學裡面的一個話題?其實地球據說是由一個熾熱的火球變為今天一個表面溫度已降到適合生命存在的球體,地球幾十億年來都一直進行著climate change和溫度變化,所以climate change並不是近年或近世紀才發生的事,是有地球以來就一直都有的。
    若果以總的趨勢來看,地球由當初一個火球變為今天的溫度,總的來說地球總體的溫度應該是不斷下降的。
    地球表面據說曾經出現過「冰河期」,後來溫度又逐漸回升到今天的溫度。而從「冰河期」到溫度逐漸回升,那個時候根本還未有人類,應該是毫無污染,但地球表面的「冰河」也一樣在毫無「環境污染」的情況之下融化消失。所以,地球表面溫度的變化未必可完全歸咎於「環境污染」,就如「冰河期」自行解凍和溫度回升那樣,應該是有其它原因而主要不是「環境污染」所造成的?
    這樣的看法是否合乎科學哲學?


    回覆刪除
  3. 我上課也搞全民投票呢。

    回覆刪除